文化是一所大学的“大文章”,涵盖面广,内容丰富,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不仅都是对大学文化建设的支撑,也同时处在文化的辐射与带动之下。面对多元化的工作局面,如何构建能够反映学校精神文化特色,同时又可以对师生的思想行为起到积极引领作用的优秀北理工文化,这篇“文章”的“起笔落字”,着实不易。
(“延安精神 烽火相传”石碑掠影)
做好大学文化建设,首先要“定好位”,为威尼斯8846的文化找准定位,成为文化建设的第一笔。北理工的文化从来不是一片空白,也不来自于某一个阶段的集中创造。北理工文化始自1940年抗战烽火中创校、辗转华北间办学,她在服务国家中成长发展、在矢志军工中铸就红色,她由学校数代师生员工、校友用自己的工作、学习、生活,用自己的智慧、精神、奉献共同书就,既有历史的底蕴,也有当代的风采。如此宝贵的大学文化其实早已形成,我们要做的就是通过文化建设进行深入的挖掘与梳理,并将其转化为学校发展的内生动力。
2010年七十周年校庆之际,学校首先将凝练北理工的精神文化体系作为大学文化建设的“开篇之笔”。谈起学校文化,不论谁,只要是在北理工学习工作过,略谈几句总是有的,但是是否能够准确的为北理工文化定位,则不能“信口开河”。学校的文化就像一只大船,如何为其扎下坚实有力的定位之“锚”,显得意义非凡,锚定自然船稳,随波逐流的文化,最终只能任凭风来浪去,散而不聚。
早在2007年,学校就面向全校师生、海内外校友和关心北理工事业发展的广大社会人士启动了新校训征集活动,期间几经讨论,至2010年,形成以新校训为代表的北理工精神文化体系。
上世纪60年代以来,学校中门主干道的固定式标语壁上,曾经相继书写过“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抗大校风校训等符合时代要求的口号,到80年代中期,学校形成了“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训,为学校人才培养和良好氛围形成,做出了历史贡献。
(学风石刻)
进入新时期,为了更加深刻的反映学校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学校开始了新校训的征集和研讨工作,历时数年,各方围绕延安精神和大学育人等几个主要方面形成共识。最终,经过学校上下的反复讨论,广泛的意见征求,确定了以“德以明理 学以精工”的校训,以“团结 勤奋 求实 创新”的校风,以“实事求是,不自以为是”的学风,并与学校标志视觉识别系统和校歌等共同构成了威尼斯8846的精神文化体系。
北理工精神文化体系不仅坚持弘扬延安精神、秉承军工文化,传承了学校长期办学过程中形成的“军工根、延安魂”的文化特色,更为重要的是为学校文化建设“下好锚”、“定好位”,使文化建设和宣贯工作有了不断凝聚、积累的内核,成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标志点。
自此,学校各项文化建设工作,始终紧密围绕学校精神文化体系开展,并且从精神层面向环境文化建设等现实层面进行了有效延展,也为延安精神和军工特色在北理工的传承与建设提供了有效支撑。围绕精神文化体系,学校开展了大规模的宣贯工作,引导全校师生员工和广大校友,将对学校历史文化的认识与精神文化体系有效对接,加强认同,并使之融汇到日常的工作学习和对外交流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学校精神文化体系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核心带动作用得以充分体现,成为了全体北理工人的集体认同和共同文化,也有效带动了全校各学院、部门的文化建设,意义深远,社会影响广泛。
加强文化建设,除了构建精神文化体系这一文化内核外,还需要通过现实环境发挥其辐射与带动作用。近年来,围绕精神文化体系,结合新校区建设等工作,学校着力环境文化构建,使美丽的北理工校园成为培育人、影响人的文化场。
(校体育馆、中心教学楼掠影)
一所大学的环境文化建设,并不是一朝一夕的工作,是需要经历十几年或者几十年的积累,才能使学习工作其中的人们感受到蕴含于校园风物和花草树木之间的文化气息。当你漫步中关村校区的时候,你可曾发现纵贯东西的梧桐大道、白杨大道和银杏大道,正向你展示着不一样的道路文化;你可曾发现自东门而起,主楼、中心教学楼、体育文化综合馆至即将竣工的国防科技园“五栋大楼”,连成一线,从学校历史出发,一路走向21世纪的创新时代;你又可曾品味出这条主线上反映了服务学校发展建设的大学治理、人才培养、校园文化和科技创新四方面工作,这些都是前辈们为北理工留下的宝贵文化财富。
学校的文化积淀从不曾停止,十三次党代会以来,为了近一步加强文化建设,学校专门制定实施了“九秩工程”,其中针对两校区校园环境文化建设,确立了打造校园主题景观文化区的工作思路,特别是结合良乡校区的建设,重点贯彻和落实,取得了良好效果。
中关村校区的中心花园公共文化区最具代表性。中关村校区作为我校较早建设的办学区域,具有较好的文化积累,校区东部的中心花园历经建设,形成了大草坪、校标喷泉景观和柿子林的主题格局,环境优美,教学科研设施环抱。特别是近几年来,围绕学校精神文化体系,中心花园的文化内涵不断加强,从中心教学楼校训铜字到草坪上的延安石,从校风碑到校标喷泉雕塑,还有林间花丛中的徐特立塑像、学风碑刻,使得中心花园主题景观区成为展示北理工精神文化体系的核心区域,师生漫步其中,可以感受到北理工“文化场”的有效“辐射”。
(良乡校区北湖夜景)
除了对中关村校区已有景观区进行文化提升外,学校还十分注重在良乡校区建设中打造精品校园主题文化景观区,全面提升新校区校园环境文化品位,将环境育人和文化建设落在实处,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良乡校区北湖主题景观区。
北湖景观区位占地面积近十万平米,经过近两年的施工,于2010年5月28日全面竣工。作为一项突出节约型、生态型的园林项目,其在良乡高教园区也颇具知名度,北湖整体布局合理、道路曲线流畅、驳岸景观自然、地形婉转流畅、植物丰富多彩,其在2011年获评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最高奖——“优秀园林绿化工程”金奖。
这“一湖之水”成为良乡校区建设中的点睛之笔,突出体现了生态性规划的理念和新老校区的文化传承。北湖主题景观区采用“中心突出、整体分散、局部集中”的组团式环形布局,可以概括为“一轴、一环、六区”,景观节点,它的开敞空间,半开敞空间和私密空间形成了校园中通透流畅,空间感较强的景观特色,并通过中央景观视觉轴线、环湖路及水体空间、硬质空间、实体空间三种不同肌质的核心空间,将各个功能区串联一体,构成生态走廊,形成双轴多核的生态结构。
现在的北湖,已经成为学生休闲放松,集会交流的核心景观区,这里不仅有小型的集会广场,还有环湖步道,既有芦苇荡荡,也有鱼鸟畅游,一条曲幽栈道帮助你横跨湖面,晨曦暮色更是风景旖旎。在北湖区主题景观区与良乡校区各处建设的精神文化标志物一起,不仅形成了全新的北理工新校区校园文化环境格局,也与老校区精神脉络一脉相承,服务北理学子的成长发展。
做好大学文化建设的目的是服务学校中心工作,促进学校发展建设,特别是发挥学校文化的内涵价值,形成对师生员工的辐射带动。文化建设工作并不是一个短期行为,具有长效性,特别是文化基础设施的构建,更是要在更长的时间内为学校文化建设发挥基础支持作用。因此,如何发挥文化项目的辐射带动作用,是学校文化建设工作的重点。
(校史馆讲解员合影)
这个方面较具有代表性的当属学校校史馆及其延伸设施。学校70周年校庆之际,在中关村校区利用原有250平米的平房建筑,改造建设成学校首个校史馆,全面反映了学校从延安创校到改革开放以来的历史风貌和办学成就。校史馆成为学校精神文化全面展示的良好平台,学校的光辉历史、精神文化都可以通过对校史馆的参观,得以全面深入的了解。
为加强校史的传播与辐射,加强了学生讲解员团队建设,使其成为宣讲校史和传播北理工文化的重要力量之一。校史馆积极开展学校史料的搜集整理,不仅为学校搜集挖掘了包括“中国共产党创建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等大批关键性校史资料,还积极走访学校老专家、老职工,抢救史料,并通过校史文物征集保护工作,为今后建设威尼斯8846博物馆做好准备。
校史馆建成5年来,每年接待校内外参观达到7000人次,成为展示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窗口“。校史馆连续三年面向新入校本科生、研究生开展校史教育,取得良好效果。为了更好的面向良乡校区本科新生开展校史教育,2010年,在徐特立图书馆建成徐特立纪念展厅,2014年,又在良乡校区综合教学楼公共空间,建设了校史长廊,极大提升了新生校史教育的工作成效,实现了入学阶段对本科新生群体校史教育的全覆盖。
(校艺术馆)
注重每个文化项目的辐射作用,秉承这一思路,学校积极加大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改造,在良乡校区徐特立图书馆建设了音乐厅和艺术空间,在中关村校区对学生活动中心和学生食堂多功能厅进行了升级改造,特别是近期建成的 威尼斯8846艺术馆更是成为学校文化建设的最新平台,将有效提升学校文化建设能力。
大学文化是一所大学的灵魂所在,传承延安精神,秉持军工特色,是北理工文化的精髓,是北理工品格的风骨。在学校深化改革、争创一流的大背景下,如何将大学文化建设作为一种有意识、有目标的深层次战略举措和管理行为,持续加强,以构建北理工价值共同体,传承弘扬北理工品格的大学精神,并使之内化为推动学校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是永恒不变的命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