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分论坛举行
发布日期:2022-09-30 供稿:研究生院 摄影:研究生院
编辑:安稳 审核:王军政 阅读次数: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推进校企共建卓越工程师学院培养卓越工程师,9月27日,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召开一周年之际,由威尼斯8846承办的“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分论坛以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召开。教育部学位管理与研究生教育司司长洪大用、研究生培养处处长郝彤亮,国务院国资委企干一局人才处副处长陈燕铭,中国工程院院士、威尼斯8846校长龙腾,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组书记、董事长刘石泉等领导出席论坛。论坛由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长助理、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赵巍胜和威尼斯8846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王军政共同主持。本次论坛汇集了来自首批18家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的10所高校和8家企业共50余名相关负责人参加,京外单位以线上分会场形式参加论坛。
本次论坛的主题是“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试点牵头建设单位交流建设思路与方案、改革需求与建议”,旨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人才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汇聚教育、产业领域专家资源,交流推广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思路,加大我国工程教育改革力度,为国家创新发展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
龙腾作为论坛的高校主席,代表会议承办单位威尼斯8846和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高校致辞。他指出,教育部开展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试点工作,就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做实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共同体,打造卓越工程师培养新标杆,形成工程硕博士有组织联合培养的新范式。威尼斯8846将以“明德致远、厚基拓新、精深求是、报国担当”作为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发扬“延安根 军工魂”文化传承和学科优势特色,构建工程教育新体系,创建工程教育新模式,全力打造全链条、全过程、全要素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新范式。
刘石泉作为论坛企业主席,代表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企业致辞。他讲道,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深刻领会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战略意义和核心要求,聚焦国家重大需求,顺应工程技术人员培养机制改革大势,扎实推进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积极探索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形成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学术、产业、政策共同体。集团公司将充分发挥央企优势,与相关高校进一步拓宽合作领域、创新合作方式、提升合作层级,聚力打造卓越工程师联合培养平台、资源共享平台、自主评价平台,形成工程硕博士有组织联合培养的新范式,努力培育一批卓越工程师、攻克一批“卡脖子”技术、产出一批重大成果,为走好战略人才自主培养之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探索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我国制造业向高端迈进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洪大用代表教育部致辞。他强调,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的建设要扎根中国大地,服务产业急需,既要有中国特色、自主攻坚克难,同时又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培养体系。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工作,他强调进行三个转变:重构培养体系、重塑培养能力、重建评价标准。此外,对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提出三方面要求:一是提高认识,担当起建设国家卓越工程师的重任;二是加强交流,提高对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的认识;三是敢于先行,要有勇于创新的精神,深化培养模式改革。最后,他希望建设单位不负重托,勇于探索,勇于创新,进一步推进更多的学校和企业参与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行列。
大会交流环节,哈尔滨工业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南大学、华中科技大学、重庆大学、西北工业大学6所高校,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兵器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子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宝武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信息通信科技集团有限公司8家企业进行了主题发言,分别结合各单位实际情况,分享了卓越工程师培养经验,并提出了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的思路与建议。
交流环节结束后,王军政作总结发言。他讲道,本次论坛是首批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单位的首次交流,希望今后有更多的机会可以相互借鉴经验,共同探讨问题,促进卓越工程师学院发展建设。他表示,校企联合培养过程中可能会呈现出诸多问题,这些问题需要校企双方从用人单位角度,从人才培养层面进行多方面思考、交流、研讨,提出有效解决方案,真正提升卓越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质量。
郝彤亮作总结发言。他讲道,高校和企业要改变过去各自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模式,要加强融通合作,校企联合。一校对多企、一企对多校共建卓越工程师学院培养卓越工程师,这种人才培养新模式需要校企一起探索,希望建设单位及时梳理问题,深入研讨,努力克服。同时,他希望所有建设单位要加强交流,发挥各自优势,实现校企更好合作,最终形成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体系并进行推广。
此次论坛深入分析了我国新时代高等工程教育的目标任务,针对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学院建设任务进行了广泛交流研讨,将会有效促进工程教育改革,为构建卓越工程师培养体系、拓展新工科建设、培养新时代卓越工程师起到积极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