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情法理 砥砺前行”——北理工法学院2016年暑期实习实践顺利开展


 

  近年来,北理工法学院秉承着课本教学和实习实践教学互相贯彻的教学目标,在提升研究水平、发展优势学科和着力打造学生“第二课堂”方面做出了积极探索。2016年暑期,法学院2014级全体本科生在带队教师张江涛、于兆波、孟强和姜雪莲的带领下,前往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房山区人民法院和知识产权法院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专业实习。同时,法学院本科生通过前期自主选题、积极策划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通过接触社会,同学们学会运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法情法理育真知,砥砺前行增才干。

  

  在海淀区人民法院,25名同学分别在民事审判第六庭、执行局、复兴路人民法庭、山后人民法庭、上地人民法庭五个部门进行暑期实习。同学们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了庭前准备、庭审记录、案卷整理和撰写法律文书等工作。通过四周的实习,有同学感叹道:“通过送达开庭传票、拟写裁定书、作询问笔录、整理卷宗、参与案件听审等工作,我加深了对诉讼程序问题的理解。与审判人员和书记员多日的交流接触,也让我不禁对他们严谨的工作作风致以崇高的敬意。”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书本中的“执行难”在实践中得以亲身感知,执行局实践的同学们谈到:“在实践中,我确实感受到“执行难”的问题,一个案子可能要跨区跨省,要变更当事人,还需要其他单位和组织的协助。而如何解决这些困难,更高效地解决纠纷保障当事人权利,应是我们每一个法律人应该思考的问题。”

  

  在知识产权法院,25名同学分别在知产法院的立案庭,审判一庭,审判二庭,审判监督庭,研究室,技术调查室,速审组等7个部门进行实习。除了日常的撰写法律文书,旁听庭审等。知产法院的速审组作为立案庭下的特殊部门,主要负责审理商标驳回复审行政纠纷案件。短时间熟悉案情并写出判决书,这也给同学们带来了不小的挑战。看似简单易懂的法律概念进入到实体操作便时刻考验着同学们的专业能力,而学校的基础知识学习更成为以后从事法律工作的基本保证。

  在房山区人民法院,13名同学分别在诉前调解中心、诉讼服务中心、行政庭和民事审判庭进行实习。诉前调解中心是房山去人民法院的新设部门,同时期也是北京市的试点部门。耐心、细致的同时又要驾轻就熟地利用专业知识,实习同学表示:“在这次实习中我感受到了一个法律人的责任和担当,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了法治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经过了这次实习,我在今后的学习中也会更加努力,为成为一名合格法律人而奋斗。”

  

  在2014级开展实习的同时,法学院本科生暑期社会实践也在如火进行。今年暑期,法学院共立项16个实践团队。实践形式有社会调查、体验观察、人物访谈等。“当下大学生微信店铺是否真的能盈利,是否存在交易风险,会不会产生民事纠纷?”“老龄化社会下,公办养老机构和民办养老机构有何不同,满意程度又会怎样呢?”······同学们选题新颖,覆盖养老、医疗、民俗、传统文化、城市管理等方面。开展形式多样,包含了问卷、访谈、实地考察等。实践团的指导老师法学院副书记副院长张爱秀、专业教师姜雪莲、秦雪娜等和同学们一起进行了实地调研,在实践过程中及时指导同学们不断调整方式和方向,有的放矢地深入推进调研过程,不仅丰富了实践成果还有效培养了同学们的创新思维的形成、促进了专业知识的延伸。

  

  “实践之光点亮青春之梦”实践小组前往北京市地铁运营三公司进行调研,公司党委组织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详细介绍,同学们围绕地铁运营、纠纷解决等问题开展了有效座谈。“京城风土、北京民俗技艺”实践小组深入北京市东城区左安门百工博物馆、北京市西城区烟袋斜街等地进行了实地走访、问卷发放和人物专访等调研活动,小组成员因电影《百鸟朝凤》引发灵感,希望通过自己的绵薄之力呼唤时代重新关注民间传统技艺和“工匠精神”,同时也契合了国家当前的战略图景。“了解大学生队”实践团作为学校“美丽中国生态科考”实践专题活动的一个分支团队,深入山水秀美之地杭州进行生态考察。大学生的人文品质和生态观应该如何形成?他们在寻找答案的路上。“让青春和实践同行”实践团看到了北京文化古都文化景区保护的系列问题,选取圆明园景区进行实地考察,实践团选取了不同的调研主体,重点针对景区开发规划、景区管理措施、景区运营中遇到的法律问题开展深入研究。

  目前,法学院暑期实习实践已经过半,16支实践团队大部分已经完成了实地考察的任务,下一步,他们将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开展进一步地深入分析并撰写论文。实习的学生们也逐渐熟悉任务,锻炼了专业素养也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自己的实习岗位上彰显北理法学院学子的风采。法学院将继续秉承“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育人理念,积极总结经验、做好成果积累,保证暑期的实习实践工作的圆满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