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声】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新生态”


——院长书记谈“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大类管理”

 

【编者按】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北理工着力深化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双一流”建设的进取之年。在2018年学校工作会开幕式上,校长张军作了题为《凝心聚力抓改革攻坚克难,接续奋进再创新争创一流》的工作报告,对面临的新形势、新使命、新挑战进行了深刻分析,对2018年工作作出了系统部署。2018年,学校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构建创新人才培养“新生态”,深入推进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大类管理的改革。3月13日上午,学校召开了大类培养大类管理工作研讨会,各学院院长、书记参加了会议,对大类培养大类管理展开热议,勠力同心凝聚共识,协同发力共建一流。

宇航学院院长胡更开: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我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学校这次实施以通识教育、兴趣培养和素质提高为目地的大类招生及书院制管理讨论,是我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新征程的出发点。宇航学院在前期人才培养大讨论中,确立了打造专业核心课和推进研教融合的本科教学改革,这次将进一步聚焦大工科类人才培养,全力落实学校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机械与车辆学院党委书记左正兴:

  大类培养符合现代社会及教育条件的发展趋势,也符合我校人才培养定位。要培养张军校长提出的“六家”高素质人才,必须使学生具备知类通达的通识素质和人文情怀。

  在通识教育中,通识课和核心课的设立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要自顶向下梳理,从人才定位确定其所应具备的素质构成,从素质构成确定需要的知识结构,从知识结构确定课程体系,进而明确教育方法和过程。考虑到视野问题,通识课程的确定不应仅局限于本专业的教授来研究,应适当有不同专业或门类交叉研讨,要有教育家参与。

  通识教育和个性化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在大力开展通识教育的同时,要特别关注到高年级本科和研究生阶段的个性化教育,尤其是加强各类实践环节,以实现宽厚基础和高精专修的有机融合,满足“六家”的成长所需。也就是,既要避免由于通识基础不够造成发展后劲不足,又要避免专业或个性化培养不到位而使人才培养趋于同质化。

  关于书院制,学校已经做了很好的调研,作为他山之石,肯定值得我校借鉴。在合理设置书院的问题上,应充分考虑本校专业特点、校区特点等情况,要消除管理重叠或管理空白,形成对学生培养的合力。

光电学院院长郝群:

  随着国家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和我校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需求,实施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势在必行。我认为一是全面梳理课程体系,结合新工科背景下工程教育需求,开展适合大类通识教育的培养方案统筹和修订工作;二是创建高水平的专业导论课程,引导学生认识专业、热爱专业,了解专业前沿,为实践创新打下基础,为专业确认工作做好准备。三是完善大类管理,理顺学院和书院的双属性管理和衔接。

信息与电子学院党委书记薛正辉:

  大类招生与大类培养是大学本科阶段人才培养的先进模式,是整个高等教育发展和国家社会对人才需求的大势所趋,其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基于我们国家国力的增强、社会的进步和高等教育长足的发展,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的基础条件也是具备的,因而也是可行的。所以,我非常赞同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理念的。目前,信息学院正在积极开展第三阶段的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改革工作,核心是进一步推动大类化,进一步凝练大类核心课程,形成能跟国际等效的培养内涵;进一步改革授课模式,探索以慕课、讨论、项目(MDP)为特征的新教法;进一步积极构建学院宽口径本科专业与研究生学位授权点有机衔接的一体化培养体系,系统规划本、硕、博人才培养结构及课程体系,实现从本科到博士的一体化人才分类与贯通培养。

  我们有信心在新一轮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改革的推动下,进一步把电子信息类人才培养的质量提升到新的水平,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自动化学院院长夏元清:

  根据我参与徐特立学院办学的工作经验,我认为大类培养要梳理好基础课、通识课、专业课的课程体系,向新成立的书院推广,并结合不同书院的特点,找到切实可行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方法。

计算机学院院长黄河燕:

  大类培养是培养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人才的教育发展必然趋势,大类管理工作是学校人才培养改革的重要举措,从机制上形成了教学、管理的竞争态势。大类培养提供给学生更大的自主权,各个学科、专业体现以学生为本,在大类招生及培养框架下,进行课程设置,对教学实施、课程体系予以优化,给学生提供更多夯实基础的通识课,更广泛的专业能力培养课,来吸引更多的学生选择合适自己的专业。我们应该充分做好筹划和准备工作,一是管理工作不能留有空档,大类培养涉及的专业在管理机构、办法、流程等方面需做积极调整适应;二是上下联动机制做好配套,应与上级管理部门在相关政策、措施相衔接;三是应设计相匹配的评价考核体系与奖惩机制,充分发挥评价考核体系“指挥棒”的作用,调动教师积极性,释放其内在潜力,激励教师更好地设计教学活动、更新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材料学院院长庞思平:

  支持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改革,材料学院愿意积极承担相应工作和任务,希望在参照其他高校大类培养方案基础上,低年级加强核心课程,专业导论课建设,便于平稳过渡,做好专业确认。

生命学院院长罗爱芹:

  大类招生、培养、管理后各学院更有压力,会更加积极主动地深入学生中去宣传学院、专业,因此在大类培养和管理中一定要留出接口、渠道,让各学院和教授们能够顺畅地与学生交流。大类改革以后,有的学院大类跨度较大,因此培养体系需要做好顶层设计,梳理好课程体系。

数学与统计学院院长田玉斌:

  数学和统计学实施大类招生以及一年级大类培养制度、并按照求是书院模式进行学生管理,将有益于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有益于加深学生对物理、化学、材料、生命等学科知识的了解,为他们将来进一步开展高水平应用数学研究、应用统计学研究或者交叉学科研究奠定重要基础,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由于理学与材料菁英类学生培养,既涵盖高度抽象的数学学科,也包含化学和生命等实验性较强的学科,在实施大类培养过程中,需要兼顾不同学生学习不同学科的天赋,按照科学规律,设计好多元化的培养方案,同时,进一步发挥专业学院培养优秀人才的积极性,有效提升学生培养质量。

物理学院常务副院长姚裕贵:

  大类招生和培养,核心是培养环节,对培养方案的设立要非常慎重和重视,要突破各学院和各学科的原有的格局和界限,应以本科生人才培养质量的整体提升作为最高原则。北理工作为精英人才培养基地,大类培养中的核心课程设置中要非常重视数学和物理,课程设置要“就高不就低”,目的是给学生打好坚实的数理基础,使学生毕业后能应对世界科技的迅速发展。

管理学院院长魏一鸣:

  学校在新时期推进人才培养体系改革,是推进“双一流”建设的重要举措,管理与经济学院有迫切的需求。

  1.实施“大类招生”是为了更好培养“通才”。“书院制”是为了更好的“育人”,“大类招生”和“书院制”的结合,旨在为社会各界培养更多的“精英”;

  2.落实“通识”教育,需要对当前的教学(课程)体系进行“供给侧改革”。现行采用“按专业设课,按课程配置教师”的资源配置方式,是按“计划供给”的方式,也就是“老师选择学生”,导致学生“被动上课”,既浪费了“资源”,又无法满足学生“个性化”培养的需求,更没有体现真正意义上的“以学生为中心”。重构的体系应该是课程属于学校,而不属于某一学院或某一专业,在北理工注册的任何一位学生,都可以选择学校能提供的任何课程, 且同一门课程可以由多位老师同时担当,供给方式是“学生选择老师”。实施这种“供给侧改革”,在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上,要拆除“学院或专业”的“隔离带”,真正实现“资源”的共享。

法学院院长李寿平:

  在我校向一流大学迈进的过程中,通过大类招生、大类培养的改革培养理工类学生的人文社科素养,培养文科类学生的科技素养,大类招生毫无疑问是培养复合型人才、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举措。大类招生是基础,大类培养是核心,为此,在学校实施大类招生的改革中,一定要处理好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的关系,做好通识课程和核心专业课程的设计,做到学生对专业认同感与学校认同感的平衡,通过大类招生和大类培养的改革,为培养国家需要的高层次人才提供良好的知识结构和扎实的专业基础。我认为改革的目标应该是培养的学生既具有宽厚的基础知识、良好的能力条件、优秀的人格品性,同时还有对本专业、本学院和本校具有高度的认同感和自豪感,这也是一流大学人才培养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