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金志扬:10年学生军的困惑与希望
发布日期:2013-07-25 阅读次数:
来源:北京青年报 编辑:党委宣传部 赵琳
几天前,以北理工足球队为班底的中国大运男足结束喀山大运会征程返回北京。在两年前的深圳大运会中,同样是这群小伙子,他们的发挥令人眼前一亮,最终名列第七。这一次虽然只排名第十二,但是4比1大胜巴西队一役让长时间来只能低头的中国足球国字号终于扬眉吐气了一次。
征战归来,等待北理工的将是中甲联赛的魔鬼赛程。目前北理工在16支中甲队伍中排名第七,成绩比以往任何一年都好。“北理工模式”似乎初见效果,但是有关争议却始终伴随。从2003年接手北理工开始到去年底退休担任顾问,这10年的感悟,让即将进入古稀之年的老帅金志扬对于外界的支持和不解最有发言权。
结缘 金指率队“走红”大邱大运会
2003年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在韩国釜山举行,中国大运男足最终名列第七,成绩可以说相当不错。与往年不同的是,那一届赛事的中国男足并没有派出挂靠在某体院名下的国青或是国奥,而是以头一年大学生联赛冠军威尼斯8846足球队为班底,再临时征召了4名外校学生组成的纯学生球队。就是在那一年,金志扬成为了北理工的一员。
2002年世界杯结束后我就彻底赋闲了,有几支球队想请我出山都婉拒了。凑巧北理工要参加世界大运会,教练是个大问题,希望体育总局这边能够支持一下,足协就让他们来找我。我一直对学校足球比较关注,而且年轻的时候由于踢球没有上成大学心里一直有遗憾,所以没多想就答应了。说实话,我也挺荣幸的,毕竟这是第一次让学校球队去参加大运会,或许这预示着一种方向性的转折。
他们从没有经受过专业的训练,但是对我带过去的一套专业模式和训练思想接受起来完全没有问题。大学生就是大学生,理解能力强、学习能力强、接受能力强、执行力强,阅读比赛能力也很强,训练效果很好,我讲一遍就行。
在大邱,我们先是输给了加拿大和伊朗,最后一场对乌拉圭。那时候团部的成绩板都写着“男足出局小组未出线”,其实我们赢乌拉圭两球的话还有希望。这是一个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是在所有人都不看好的情况下,最后我们做到了。那场胜利是我这辈子最激动的比赛,比国足进世界杯、国安拿足协杯冠军还激动。
大邱大运会载誉归来,北理工尝到了甜头,决定要把这支学校男足好好搞下去,于是留下金志扬就成了不二之选。其实那时候金志扬并没有想过留在北理工,毕竟已经59岁了,再过一年就该退休了。关键时刻,北理工校方的一个举动让金志扬萌生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冲动。
学校还想这支队伍能继续参加大运会,需要一个高水平的教练。他们知道那个时候我和国安有一点不愉快,于是直接把我调到学校。
接手之后,我其实对现在的北理工模式并没有特别成熟的概念,只是觉得肯定会有一番作为。在这里带队伍,你不用管吃管住叫起床,我制定好球队纪律和训练条例之后,学生们都能很自觉地遵守,而且执行起来都非常严格。这是我最想要的那种教练生活,没想到在北理工找到了。
令人意外的是,刚接手一个月我就生了一场大病——癌症。学校对我真的很好,所有的费用都是他们负担的,我做人的信条就是士为知己者死,所以更要把这支球队带好。
意外 学生军闯进中甲赛场
在完成了大学生联赛的三连冠之后,北理工校队已然成为了大学足坛中的独孤求败,然而2005年球队遭遇滑铁卢,只拿到了第三。此时金志扬向学校提出了一个建议,让球队试着参加职业联赛,希望能以此刺激球队。尽管各项条件都不符合职业联赛的参赛标准,但是也想尝试一下的中国足协最终为学生军进军职业足球开了绿灯。2006年,北理工参加乙级联赛并冲甲成功。
三连冠之后觉得老拿冠军没什么意思了,于是就和学校商量能不能往上走走。正好赶上2005年的时候不少学生面临毕业,球队只拿了个第三,当时就觉得队伍有些安于现状了,失去了向上的目标才会如此,没有动力和争冠的欲望才会如此。
和学校最后商定尝试踢一下乙级联赛,一年估算下来的费用在50万至60万之间。这笔钱主要是参赛的路费和食宿,要知道那时候这帮孩子每个人一天才10块钱,就是让他们吃饭用的,后来学校同意拿出这笔经费。
其实我们也没有想到能拿到最后的冠军,就是想锻炼锻炼,在北方赛区踢一踢意思意思就行了。足协肯定也没有想到,只是觉得我们这个模式可以探索一下。结果2006年我们以大学生冠军的身份参加乙级联赛,在北方赛区拿了第一进入决赛。
最后的对手是火车头队,第一场1比1,第二场我们先是1比2落后,最后3分钟2比2扳平,通过点球淘汰了对手。那会儿火车头的队员就问袁微:“你们瞎拼什么?我们这有奖金的。”袁微就跟他们说:“我们是为了我们老师拼。”那场比赛校领导和老师一共去了20多个人,天又热,但没白去。
作为一支可以说是纯业余的球队,北理工贸然闯入了职业球队的游戏场。在这个圈子里有着全新的游戏规则,其复杂程度远超过单纯的大学足球。而且就客观实力而言,北理工也应该排名最后。然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现在已经是这支学生军征战中甲的第七个年头,多少支曾经豪情万丈扬言冲超的球队最后都解散了,这支最不被外界看好的球队却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
谁都想把我们踢下去,我们自己的定位也很明确,每个赛季的目标就是保级。可为什么一直就是没下去呢?足坛反赌打黑之前,中甲赛场多混乱啊,有几家俱乐部是能够真正稳定下来的?你仔细看看,只有我们是最稳定的,没有那么多幺蛾子。
按理说,就水平而言我们比职业队有差距。他们一天不干别的就是训练,我们呢,上午上课,下午只能在课后练2个小时,有的时候还因为课程不同人不能到齐,就这样还赢不了我们,这能说是我们的问题吗?那是谁的问题还不清楚吗?
我们踢职业联赛也不是为了冲超,压根儿就没有过这个想法,要是我们都冲超了,那就是对中国职业足球的亵渎。我们也没有说要一直留在这里,凭实力把我们踢下去啊。虽然磕磕绊绊,但是每年我们都能保级,这又说明了什么呢?除了那些场外的意外因素,我们的训练确实有效果也不能否认,这说明我们训练质量高,在赛场上的执行力也比一些职业球队要好很足协杯冠军还激动。
大邱大运会载誉归来,北理工尝到了甜头,决定要把这支学校男足好好搞下去,于是留下金志扬就成了不二之选。其实那时候金志扬并没有想过留在北理工,毕竟已经59岁了,再过一年就该退休了。关键时刻,北理工校方的一个举动让金志扬萌生了士为知己者死的冲动。
学校还想这支队伍能继续参加大运会,需要一个高水平的教练。他们知道那个时候我和国安有一点不愉快,于是直接把我调到学校。
接手之后,我其实对现在的北理工模式并没有特别成熟的概念,只是觉得肯定会有一番作为。在这里带队伍,你不用管吃管住叫起床,我制定好球队纪律和训练条例之后,学生们都能很自觉地遵守,而且执行起来都非常严格。这是我最想要的那种教练生活,没想到在北理工找到了。
令人意外的是,刚接手一个月我就生了一场大病&mdash�中甲,但是一回到大学联赛,就都回原来的学校比赛了。规则是允许我们参加的,冠军也是踢出来的,不是照顾出来的,看看我们的赛程就知道。
其实不少学校也都想学我们的模式,不然他们为什么要参加乙级联赛?但是踢不上来不是吗?所以说很多时候都是他们输了球在找话题,你总不能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吧?
北理工能走到今天,你必须得承认我的作用,和其他高校球队交流的时候他们都说要是也有一个像我这样的教练就好了。我肯定不是唯一的那个人,只能说还有很多人才没有被挖掘出来。
中国足协职业联赛有一套准入标准,北理工作为被照顾对象有很多条件都没有达标。在去年底,他们终于通过向学校兄弟企业借款完成了准入标准的第一步——成立在工商局注册、能够自主经营的俱乐部,而不再是一个单纯的校园学生社团。即便如此,场地、梯队建设等多方面以及很基本的职业俱乐部应具备的条件对于北理工而言依旧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不是没有企业愿意投资改善俱乐部的运营模式,但是为了保证球队的校园属性,校方都选择了说不,而要寻找一个和自己理念相同的合作伙伴实在太难了。
其实都说我们不职业,有的时候我就会问他们:中国现在的职业联赛有几家俱乐部是真正职业的?人家职业联赛都是自负盈亏,通过俱乐部的经营保证运行。而咱们呢,大部分都是国企在支撑俱乐部,那些都是纳税人的钱,我不职业,你们这算职业吗?现在是有恒大,但是恒大又有几个?
我们是缺钱,但基本上都是自筹资金,没花纳税人的钱。不是没有企业愿意投资我们,但是投资人得有回报啊。说实话在我们这里并没有特别大的回报,一是和中甲联赛本身关注度低有关,二是人家投了钱却不能在俱乐部占据多数股份,也没有办法去实现他们的计划。
学校是不可能让这支球队离开校园的,学生军的本色不能发生变化,而且参加职业联赛也不是这支球队的初衷。只能说希望会有理解和支持我们理念的企业愿意帮助我们。
差距 理想丰满现实骨感
在最初的几年中,北理工模式的目标是什么并不明确,或者说在目标未明确的情况下,这一模式并未建立起来。随着时间的推移,目标终于清晰可见,那就是让更多的孩子回到球场,让他们知道上学和踢球是不矛盾的。而在此之前,外界的一个误解是北理工模式是为了往高水平联赛输送人才。
哪种模式能够推动中国足球的发展?条条大路通罗马,我这条路绝不是主要的。我们只是为了推广足球、普及足球,让想踢球的人能解脱不让踢球的束缚,因为足球带来的负面影响太多了。我们想要吸引孩子们、特别是大城市的孩子们回到球场,因为现在很多家长根本不可能送孩子上球场。就说北京,现在有几个踢球的?
这么多年来青少年足球有质的变化吗?就那么一点足球人口,稍微好点的就都去踢职业了,但是职业的成材率有多少?我们现在每年都很难找到不错的苗子,如果能轻松找到的话就证明中学、小学的基础打牢了,可现实恰恰相反。来我们这儿的基本上都是职业队不要的,却踢得都不错,这是我没有想到的,这又说明什么呢?这不正好说明校园足球是可行的吗?踢球学习两不误,我们球队的毕业生都能找到不错的工作。
我们就是利用北理工的旗帜告诉大家上大学可以踢球,踢球可以上大学,这个模式是为了解决足球人口的问题。硬要把发展中国足球的大旗让我一人扛起来,我没这个能力。我不是旗帜,我只是一个探索者,成功与否、粉身碎骨都不在乎啊,我这么大岁数害怕这个?
与北理工模式的初衷相违背的是,今年是俱乐部转制后的第一个中甲赛季,球队成绩位居中游,与往年相比相当不错。但是细数一下场上球员,职业球员已经超过半数,不少主力也都有职业队梯队的背景。本来是吸引学生回到球场,结果成了吸引球员回到校园,这也是金志扬完全没有想到的。可如果不这样,北理工很有可能降级,并因此失去他一直强调的话语权。
你们记者为什么经常采访我?为什么经常报道北理工?是因为我们在中甲,而不是在大学生联赛。说我们是怪胎也好,畸形也罢,我们就在这儿立着呢,在这儿你们就得关注我们。
职业球员回流不是我们想看到的,但是你不能求全责备,每一种模式在发展过程中肯定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中国足球发展的最大问题就是急功近利,总想一步到位解决问题。10年来不少人都说老金你这是幻想和梦想,我说这些想法有总比没有好。可惜10年来基础的薄弱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仍旧只是关注中超和国家队,没有卧薪尝胆怎么可能一鸣惊人?
转成职业之后,北理工模式未来何去何从说实话我也不知道,毕竟我也只是在探索而已。而且如果降级了,就很有可能回不来了,估计足协也会在这方面规定得更严。但既然我们已经站在这儿了,那就好好站着,我相信我们这星星之火是可以燎原的。
困扰 校园足球基础太过薄弱
以北理工为班底的中国大运男足虽然在喀山只取得了第12名,与上届深圳大运会时相比排名低了不少,但是以胡明、崔博宇为代表的小伙子们表现相当抢眼。而像他们这样出色的新一代北理工球员并不多,难以选拔到出色的新人一直以来都是北理工面临的大问题。
我一直说如果有100所北理工,就需要1000所像回民中学、八一中学这样的中学,再往下就是一万所小学。如果真能这样的话,还愁什么人才的问题。你看人家日本,一所大学有4支球队,每个年级就有一支。老说青少年,青少年在哪儿呢?青少年99%都在学校。所以你抓青少年不抓学校不等于白抓吗?青少年是根,你抓了根才能根深叶茂。你再看现在的职业队,有多少孩子能够真正踢出来的?我们不能再为了一棵树毁了一片林了。
校园足球不是说开展就可以开展的。不少学校都有球场,很多孩子也都喜欢踢球,但是合适教练的匮乏严重制约着校园足球的开展。
日本有6万多名教练员,全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我们完全可以把部分大学老师和曾经参加过职业联赛的球员都培养一下,然后撒到学校里。北理工成功的经验就是球队拥有具备一定水平能力的教练。不是说大话,我在这里是我们球队走到现在的一个重要因素。中国有很多像我这样的人,但是没有被挖掘出来。韩国的职业球员中70%是大学生,日本的比例则在50%到60%之间,这都是体育和教育相结合的范本。我们也有类似的条件,为什么我们不能学习一下呢?条条大路通罗马,为什么不尝试一下呢?
文/本报记者 王子轩 肖赧
摄影/本报记者 黄亮
记者观察
北理工模式初衷很简单
自从北理工进入中甲赛场以来,关于它的争论就从未停止过。很多个赛季,这支球队眼看就要降级,却因为种种主客观原因最终化险为夷,生命力之顽强令人称奇。
在职业联赛越来越严格的门槛面前,北理工有很多条件实在难以达标。而如果为了达标而达标,“学生军”这三个字也将名不副实。
在学校内部,关于这支球队是否要在中甲赛场继续待下去的争论也始终存在。北理工校长胡海岩曾说:“一种观点认为如果转成职业俱乐部,学生军的本色很有可能受到影响,既然已经变味儿了,那还不如提前主动撤出。”争论过后,北理工最终还是留了下来。我们无法用“存在即合理”来简单解释,或许多年负责中甲事务的中国足协职业联赛理事会执行局成员李立鹏更有发言权,“准入标准不是卡人用的,而是中国职业足球的方向引导。北理工的存在不能以普通职业足球的利益来衡量,保级说明他们存在于中甲具备合理性。”
“怪胎”、“畸形”,这些都是北理工模式一直以来面对的讥讽。但与其用语言回应这些质疑,不如用脚说话来得更为畅快淋漓。目前中甲联赛已经过半,少赛3场的学生军依旧在16支队伍中排名第七,当然这和球队在赛季开始前的引援不无关系,但是当球队离开这些内外援在喀山大运会上4比1击败巴西队时,相信那些冷眼相看的人或多或少会改变一些看法。
不可否认,北理工模式并非能让中国足球找到药到病除的良方,它自身也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不能因为问题的存在而否定该模式的可取之处。在这里学习是第一要务,踢球只能排第二,当不少普通大学生还在为英语四、六级考试抓耳挠腮之时,北理工球员杨阳已经成为了有留洋经历的博士,而即将研究生毕业的卢斌是中国大运会代表团参加世界大赛的第一位足球运动员旗手。
“吸引孩子们回到球场,让家长们知道踢球不耽误学习。”北理工模式的初衷就是这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