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刘峰的强国梦


来源: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 编辑:党委宣传部 赵琳


  标准化、模块化、可扩展、可重构的机载实时信号处理系统,使我国在该领域达到国际水平;首颗军用北斗二代基带处理芯片的流片,实现了我国北斗二代系统“中国芯”的重大突破;我军第一部北斗二代手持基本型用户机定型,实现批量装备……
   
  对于这些科研成果,刘峰总是试图用最通俗的语言解释清楚,但是其中的原理又不是一下子能说明白。这是刘峰最近的一个苦恼。
   
  刘峰,威尼斯8846雷达技术研究所副所长,北京理工雷科电子信息技术公司总经理,刚刚获得了第17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称号。
  
一项产品提高一个领域技术水平
   
  做为1995级通信专业的学生,刘峰的本科毕业设计很前沿:设计基于网络的IP电话。不过,学了4年通信,他还是想从事与军事有关的雷达研究,这是在革命老区——沂蒙山区长大的刘峰从小的梦想。
   
  于是,保研时他说服老师,“放”他去了雷达专业硕博连读。从此,他加入了毛二可院士的创新团队,师从著名的龙腾教授。毛二可教授是我国雷达、信息处理领域造诣最高的专家之一。
   
  “通用雷达信号处理机的架构”是刘峰的博士论文题目。十几年前我国机载雷达都是定制化的,技术落后,而且兼容性和扩展性都不好。不仅研发周期长,而且成本高,有时研发立项时先进,但是等样机做出来,这个技术已经落后了。
   
  因此,刘峰的目标就是做一种标准化、模块化的,可扩展、可重构,可满足不同应用需求,并使原来的研制周期大大缩短,成本降低。
   
  2004年博士毕业时,刘峰本来可以去一些大公司,拿二三十万元的年薪,但是他想把一套刚做完一轮样机的信号处理系统持续做下去,让技术服务于国防,让更多的装备能用上。于是,他选择了留校任教。
   
  2004年8月,博士刚毕业,刘峰开始和合肥一家研究所合作,他和同事带着样机在运输机上飞了十几个架次。当时的机型是老式的运7、运12,机况不好封闭性差,飞行到几千米以上,人就会缺氧呕吐眩晕。这对于没有受过飞行训练的刘峰和同事来说确实是个难关。
   
  当时,所做的实验是合成孔径雷达(SAR)实时成像处理,以前的记录仪都是飞完之后到下面处理。这之前,全国仅有一两个单位做过在飞行时雷达设备实时处理。这次实地测试的成功,意味着这家研究所的技术一下子上升到国内领先地位。
   
  之后刘峰和同事又上机实时测试了两个月,这套系统技术上更成熟了。
   
  据刘峰统计,到了2007、2008年,国内有十几家做SAR的单位,都是由刘峰的团队提供技术支持。技术攻关、技术管理、市场开拓,刘峰都参与主持。这一系列成果,获得了2011年国家发明二等奖,经济价值很高。目前刘峰所领导公司的主要经营收入与此有关。
   
“工程实验,必须在现场解决”
   
  2008年,西部一家军工企业找到刘峰的团队,希望他们攻克一项机载雷达的科研课题。这家企业有一定的生产能力,但是科研技术落后,他们承担了一项国家课题,之前与一家科研单位合作,可是做了5年也没有完成,课题马上要到期,企业负责人非常焦急。
   
  经过几个月的实验,刘峰和同事带着设备上飞机调试。没想到首次飞行,就顺利地获得了正确结果。因为项目时间紧张,合同签订后,两个月就拿出样机。而按正常情况下,完成这一任务至少需要两年时间。
   
  “工程问题,必须在现场解决。”刘峰有着科研人员的严谨,从样机到定型,为了完成这个项目,刘峰的团队中,有3个人1年出差320天。还有一位同事一年随50多架次运输机上天调试,在公司年底表彰时,获得了“空中飞人奖”。
   
  2009年,项目组成员集中在三亚调试,待了整整7个月。那个地方离三亚市区有两个多小时车程,他们见到了各式各样的昆虫,也见识了好几种毒蛇。他们住在部队营房里,一个房间住七八个人,没有空调,经常是摄氏40多度,闷热潮湿。
   
  上飞机调试并不是随时可以起飞,要等运输机的架次安排,天气也是重要因素。有时天气好适合上机,但是设备有问题;有时设备调好了,可是天气不适合飞行。等待、调试、再等待,成为一个个漫长的周期。
   
两年时间,经过严格调试,这套机载雷达设备终于定型。
   
  有多少付出就有多少回报,刘峰团队的成果提高了我军空中防御能力。此外,这项成果也把西北这家军工企业的技术和生产能力提升到了国内领先的地位。
   
赚钱投向更多高科技领域
   
  2005年,通过4轮激烈竞标,威尼斯8846雷达技术研究所获得了北斗导航项目的资格。但当时因为国外技术封锁,在导航技术上,对国内许多科研机构来说都是个盲点。做雷达信号处理系统打下的基础派上了用场,团队合作相互鼓励,他们先后写了300多页的推导公式,10万余行的代码。
   
  坚持不懈的付出最终取得了回报:2010年刘峰带领团队完成了我国首颗军用北斗二代基带处理芯片的流片,实现了我国北斗二代系统“中国芯”的重大突破,打破了国外垄断;2012年带领团队完成了我军第一部北斗二代手持基本终端系统,实现批量装备;2013年,他们开发出北斗GPS双模用户机,已经在芦山地震救灾中应用。
   
  刘峰所在的团队是一个有几十年历史的研究单位,出过多项成果,20多人的团队前后产生了3位院士。改革开放之后,很多科研单位都开公司赚钱,转向消费市场做产品,而这些人却一直坚守,不为所动。
   
  1995年,雷达技术研究所成立,之后被威尼斯8846列入学术特区,获得了学校支持。2009年12月,在向产品产业化发展的基础上,理工雷科公司成立了,刘峰担任总经理。
   
  公司不是从零开始,但是也走过弯路,不过,刘峰和同事们很快确定了发展方向:以军养民、军民共建、以民促军。目前公司产值每年增长近50%,同时科研团队的发明专利和SCI论文的数量等基础研究指标也逐年高速增长。
   
  公司未来的方向是什么?刘峰有自己的梦想:回报、投资,投向未来更多高科技的领域,从事高精尖的国防技术研究。希望通过努力,成为一家世界一流的传感、导航与数字系统高科技公司。

相关链接:http://zqb.cyol.com/html/2013-07/01/nw.D110000zgqnb_20130701_1-03.htm

(审核:王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