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讲坛”:刘宝存教授畅谈国际视野下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等学校教学模式改革


供稿:韩兴芳 摄影:张涛 编辑:徐木子



  为了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特别是提高研究生的研究学习能力,威尼斯8846研究生院主办、教育研究院院承办了教育名家论坛系列讲座。2012年12月6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国际与比较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宝存应邀为我院师生作了题为“国际视野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等学校教学模式改革”的学术讲座。此次讲座在中心教学楼409室进行,除教育研究院师生外,还吸引了机电学院、研究生院、信息与电子学院、图书馆等学院的多位教师参加,会议室内座无虚席,讲座取得良好效果,师生均表示收获颇丰。

  刘宝存院长长期从事比较教育的研究,对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问题有深刻而独到的见解。此次讲座中,刘宝存院长生动深刻地对“国际视野下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等学校教学模式改革”这一问题进行了详细讲述。

  在国际比较的视野下,刘保存院长从以下几方面对“创新型人才培养与高等学校教学模式改革”这一问题加以讲述:

        一、创新型人才:世界高等教育培养目标改革的共同趋势

  刘院长认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的演变大体经历了通才--实用人才(专门人才)--全面发展人才--创新型人才这样的发展过程。

  通才培养模式的代表人物是亚里士多德、纽曼和洪堡。在以实用人才(专门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阶段里,艾略特最具代表性。在以全面发展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阶段里,劳威尔和柯南特是重要代表人物。罗索夫斯基提出有教养的人的五条标准,也从另一角度给出了全面发展的人的特点。

  培养创新型人才这一教育目标的确定最早始于美国,诸多美国高校为此进行了教育改革和完善;随后日本发表关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白皮书;中国1998年12月制订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更明确规定:“高等学校要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之后,联合国发表文件指出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要性。

  刘院长认为,国际竞争的加剧、科学技术发展和知识经济的挑战和高等教育发展重心的转移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关键原因。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掌握先进知识技术就拥有了强大的国际竞争力。20世纪60年代高等教育规模大规模扩张,高等教育从精英走向大众、普及,与此同时产生数量扩张与质量提高的矛盾,导致了就业困境与过度教育,未解决这一困境,高等教育发展重心从数量转向质量,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成为高等教育质量的核心要素。

  二、何谓创新型人才:不同国家的理解和界定

  虽然各国在高等教育改革中都非常重视培养人才的创造性,培养创新型人才,但各国对创新型人才的理解并不一致。我国对创新型人才内涵的理解:“所谓创造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创造性贡献的人。这种人才,一般是基础理论坚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对未知领域勇于探索;同时,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他们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最新科学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 未来科学家的培育者。”

  从以上对创新型人才的描述来看,我国教育界主要从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角度阐释创新型人才或创造型人才,这似乎给人一种错觉,只要专门培养人的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素质,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便可大功告成。也有个别定义或解释涉及到基础理论知识、个性品质和情感等因素,但并不是主流。

  比较国内外创新型人才的内涵可以发现,首先,国外并没有像我国一样明确提出了创新型人才(创新人才)、创造型人才的概念。其次,我国对创新型人才的理解大多局限于“创新”上,国外则在强调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培养创造性等素质,强调个性的自由发展。另外,我国对创新型人才的理解差异很大,国外对创新型人才的理解多是把当代社会对创新的需要融入到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之中的产物。

  通过以上分析,刘院长对创新型人才的几点认识作出以下总结:1、创新型人才是与常规人才相对应的一种人才类型。2、创新型人才的基础是人的全面发展。3、个性的自由发展是创新型人才成长与发展的前提。4、无论是创新还是创新型人才都是历史的概念,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们对创新和创新型人才的理解都会有一些差异同。

  三、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国际视野下的教学模式改革

  最后,刘院长以深刻而独到的视角对如何培养创新型人才,或者说国际视野下的教学模式改革提出非常具有实践价值的具体建议。主要从探究性学习、本科生科研、服务性学习、教师与学生的交流等方面给出具体措施。

  在探究性学习中,可借鉴的教学方法有“苏格拉底教学法”、习明纳尔、“案例教学法”、基于问题的学习、基于课题的学习、一年级习明纳尔、高峰体验和探究性课程等。在加强本科生的科研训练方面,应注重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和统一。服务性学习是培养实践能力的新模式,而实践能力是创新型人才所需的技能之一。在增强教师与学生的交流方面,寄宿制、导师制、课后辅导制度、午后茶、“师生思想交流聚餐计划”等都是行之有效的措施。
   

  讲座最后,庞海芍老师代表我院对刘宝存院长表示感谢和称赞。参与讲座的多位老师和同学针对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模式、“完人”与“半人”、现今的科研现象等问题与刘院长进行了探讨。至此,此次讲座圆满结束。

(审核:庞海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