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报】初入大学新鲜生活新变化


——小说《幸福门的金钥匙》节选

〖第747期〗 

书名:《幸福门的金钥匙》 作者:蔡毓芳  出版:东方出版社 2009 年2 月

    家梅到了北京,便按约给一清、立民 以及女同学们写信。不仅将此举视为维 系友谊、取长补短的好措施,还当做难得 的作文练习机会。大事小事全成了信中 素材,且不忘实践中学国文老师提倡的 文风———朴实无华、平易清新、自然流 畅。她来到新的学习环境不久,就开始写 第一封信,提及专业和班上同学情况时, 这样写道:
    我校各系新生的专业,全由校方确 定,自己没有选择权。我所学专业,化学 与机械几乎并重,必修课程多而杂,需要 较好的学习基础。系里采纳了苏联专家 意见,以高考成绩作为分专业的主要依 据。一入学,就按专业分班、分寝室,我有 幸和齐文丽、夏玉坤(原小学同学)分在 同一个班。班上同学,来自上海的最多, 天津次之,学得好的极多极多,当过班干 部的也很多,真可谓“人才济济”。他们和 我一样,都是响应号召来此上学的。不少 原本报的是清华、北大等名校,放弃个人 所长所爱的,也为数不少。有个北京籍女 生,讲得一口极为标准又流利的普通话, 吐字异常清晰,声音非常悦耳,语调的情 感也很浓。她入学前,已被中央人民广播 电台选中,要不是响应号召,无疑能成为 出色的播音员。还有个来自沈阳的女生, 早就梦想做个医生,原先,三个志愿报的 全是医学院,然而老师却动员她服从国 家需要,改报军工专业。当晚,这个女生 因此蒙上毛巾被,哭了好一阵子,最后还 是放弃了个人所爱。这些同学都非常可爱,是不是?
    立民和一清收到此信,都很快写了回 信。从此以后,便与他们有了不间断的书 信往来。第二封信上,她兴致勃勃地描写 了跳集体舞的感受和对大米饭的思念:
    一入大学,给我留下极深印象的事 情,还有集体舞。班上一男一女两位文娱 干事,工作积极负责。课外活动时,经常 让大家在教室门前的空地上学跳集体 舞,理由是节日狂欢需要,必须全体参 加。不想教的第一个舞,竟是《找朋友》。 全班同学围个圈,一边有节奏地拍着手, 一边唱:“找呀找呀,找呀找,找到一个好 朋友,敬个礼来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 友。”这一唱一跳,我们全变成了小朋友。 有个大高个子北方男生,面对“朋友”,唱 到“敬个礼来握握手”时,也不得不费劲 地抬起长而粗的手臂,又是敬礼,又是握 手,都笨拙得忙不过来了。那憨态让我笑 疼了肚皮,乐弯了腰。真是的,大学生还 跳这种舞,跳跳新疆舞还差不多。团支委 夏玉坤却不同意我的看法,她说:“一种 集体活动而已,需要嘛!也不会因此妨碍 你长大。新疆舞难度太大,动头颈的那个 动作,我还学不会呢!”
    每天像小孩子一样跳集体舞,真会忘 记自己年龄的,反正我是长不大了。不过, 这种集体活动,倒能促使班上同学情同手 足,像生活在大家庭里一样,非常愉快。
    北京的大米太少了。上周一天上午, 有堂体育课,提前了几分钟下课,大家便 直奔饭厅而去。我最关心的当然是主食, 忙趴在抢占来的窗口往里张望:哈哈!太 好了,终于有了合胃口的大米饭,而且还 是蛋炒饭。于是跳起来,兴奋地冲后面的 同学喊道:“嗨!今天吃蛋炒饭!”直到盛 饭时,方知那黄灿灿的东西并非鸡蛋,而 是小米。这种大米和小米混合在一起烧 成的饭,名叫二米饭。我实在弄不明白, 好不容易吃一回大米饭,为何非要和小 米掺在一起烧呢?北方同学“嘲笑”我,那 些南方来的同学,则一脸受骗上当的样 子。我虽不想家,却常常思念大米饭。

  ……

    家梅在北京过的第一个盛大节日, 是“五一”国际劳动节。她得知有游行的 任务,经过天安门前时,还要接受毛泽东 主席和其他中央首长检阅,便早早准备 “盛装”。五月一日这天,从大清早直到夜 晚,整整十六个小时,都处在高度兴奋状 态。这份快乐自然也要与一清、立民等同 学分享,还随信寄去照片一张。照片上的 她,身穿白衬衫和红、白、黑三色图案的 背带裙,面带灿烂笑容站在天安门前,两 条短发辫还扎了蝴蝶结,看上去活像个 中学生。这所大学里,女生的衣着一向极 其朴素,她怎敢穿如此鲜艳夺目的背带 裙呢?信中这样回答:
    进北京已半年有余,却从没有逛过 繁华大街和商店。为了准备节日盛装,我 鼓动齐文丽、夏玉坤等好几个女生,第一 次去了王府井,它是北京最繁华的商业 区之一。就在那里选购了花布,自己设计 缝制了这条鲜艳的背带裙,其他女生还 拜我为师呢!五月一日这天,老天爷像是 故意作对,早上天气很冷,我只得在裙子 里穿上毛线裤游行,快到天安门时,才不 得不卷上裤脚。晚上,又穿着这条裙子, 在天安门广场狂欢。跳了一阵集体舞之 后,同学们手拉手挤出“重围”,到景山公 园山顶看焰火。这条裙子立下了“汗马功 劳”,自然要留影纪念。

  ……

    她所在的系,与无线电系一起搬到 闹市区分校后,虽认为学习环境谈不上 很好,但那“三点一线”的生活方式,倒是 有些特殊,且新鲜有趣,因而信中也加以 重点描述:
    我们系搬家了,迁到解放前一所大 学的旧址内,地处闹市区,离校本部很 远。每个班都有固定的教室,除上大班课 外,教学活动全在自己教室内进行,因 此,来自四面八方的同学,不仅相互之间 很快知根知底,还亲如兄弟姐妹。饭厅和 寝室都在校园外。宿舍是几座老北京的 四合院,分散在几条胡同里,北京的胡同 就是杭州的巷。我们年级的女生住在一 处小四合院里,专门请了位老伯管理。北 京的枣树特多,我们住的四合院里就有 一棵,树冠已经很大很大。入住那天,老 伯便嘱咐,“这树上的枣又脆又甜,可千 万别私下里打来吃,乱打会糟蹋果子的。 等甜枣熟透了,我领着大伙儿一起来打。 打完之后,当场按屋分配。”还和中学时 一样,寝室里没有专放衣箱和脸盆的地 方,睡的还比不上中学,所谓的床,是用 铺板和条凳搭成的通铺。大家躺下之后, 一个挨一个,头朝一个方向,看上去整整 齐齐的,这情景像什么呢?绝对像妇产医 院里刚出生的婴儿。我很不习惯这种睡 觉方式,而夏玉坤却说:“看来,同你挨着 睡,是前世的缘分,但愿今后一直这样, 天天亲亲热热的,冬天再冷,也有你给我 温暖。”
    我说:“通铺一点都不好,夏天蚊帐 怎么挂?从呼吸道传染疾病怎么办?”
    她却笑着回答:“北方蚊虫少,我看 寝室里没有几只,大家平均起来,一晚上 也叮不上几口。挂蚊帐多憋气!你不愿一 头睡,那就只好闻脚臭了。”
    蚊子的确不多,而且也不挑嘴,基本 上均等地吸我们的血。臭虫就不一样了, 专挑“香”的血喝。有个上海来的女生就 苦了,单咬她一个人,所以不管天气多 热,睡觉都要穿长裤、长袖衣服,还要扎 紧袖口和裤脚。唉!只要有一只臭虫光 临,就够她受的!高低铺还在制作中,谢 天谢地,但愿这种睡觉方式尽快结束。
    就餐时,饭桌也是固定的,十人一桌, 上面放着一大盆菜,一个公用勺,吃多吃 少自己舀,主食随便吃。这样一来,每顿饭 都要讲谦让,自己吃的时候还需想到他 人。饭量小的,吃完就赶快离开,好让那些 饭量大的男生早些包圆儿(刚学来的词)。 当然,我也是“沾着光”的,不必去强咽那 些不喜欢吃的菜了。我估计,这样的用餐 方式经历三年五载,谦让的美德定会变成 习惯,饭量大的急性子男生,则学会了细 嚼慢咽,只是站着吃饭太累了。
    教学区、寝室、饭厅三者之间,有一 段距离,特别是教室与寝室之间的距离 还不短,不但要穿越街道,还需走过几条 胡同。大清早,同学们经常一起沿马路长 跑,上完晚自修,又成群结队返回。晚自 修后,马路上车辆很少了,大家为方便说 话,一路上,总喜欢排成尽可能宽的一列 横队,因此常惹得值勤警察责备,“你们 这帮大学生,又是一列横队!” 
    你的学习生活虽然也逃不脱“三点 一线”的轨迹,但决不会有这等趣事,我 猜得对不对?

    上中学时,家梅还要为学费,特别是 每个月的饭费发愁,而今这两项费用全 由国家负担,就没有任何忧愁了。一年 后,伙食费虽改成自理,而 她获准了三等助学金(15 元4 角的饭费数额),照旧 无忧无虑。每天除了紧张的 学习外,清早跑跑步,下午 打一会儿篮球,身心发育异 常健康,玩起来也格外尽 兴。她认为“周游列国”的梦 想既然破灭了,就该抓住一 切机会,尽可能多地游览国 内的名胜古迹、名山大川; 而今身在北京,当然要遍游 京城著名景点,以免日后懊 悔。文丽有这样的密友为 伴,也玩得十分开心尽兴。 她们充分利用每一个春假、 寒暑假,不放过任何机会, 尽情享受着朝气蓬勃的大 学生活。遍游故宫、天坛、北 海等市区古迹与著名景点 后,就赶往远些的西山、香 山、潭拓寺等处。第一个春假,就随集体 去了八达岭长城。第一个暑假里,团市委 组织部分大中学生,去明十三陵和颐和 园宿营,家梅自然也在其中。因为玩得很 开心,回校后就赶紧向一清、立民报导。
    其实,她享受的“特权”,何止这些。 首都是外国元首与国宾经常来访的地 方,因而迎宾或一起游园联欢的任务频 繁,而这样的重要差事,家梅经常有份。 一年夏天,正值大考期间,一天晚自修 时,她和文丽等同学正在紧张地复习材 料力学,不想突然被召。召集人用带点神 秘的语气说:“明天上午,有重要的政治 任务,要求穿得整洁漂亮一些,七点半准 时集合。后天的考试照常进行。”至于要 去哪儿,执行什么任务,一概没有告诉。 第二天早上,载着入选学生的车子,在一 处陌生地方停下,待列好队,才知是欢迎 越南的胡志明主席。跟着领队七拐八拐, 进了一座小院,然后在花园小径两旁站 好,还让家梅站在前排。静静等候了好一 会儿,随着爽朗的谈笑声,走过来许多认 得的中央首长,与胡志明主席走在最前 面的正是毛泽东主席,看上去,比站在天 安门城楼上时,还要魁梧。同学们的眼睛 突然亮了起来,兴奋得心都要蹦出来了, 一个个仰起头,使劲地鼓着掌,目送他们 从身边走过。她站的位置好,自然看得最 清楚。在给两个男孩的信上,自然也将这 件事作了重点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