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报】雨雪风霜育芳华


——品读小说《幸福门的金钥匙》

 供稿:人文学院  庄一多 编辑:李芬

〖第747期〗

    “事实上,什么才是幸福的观点,不但是因人,而且还是因时而异的。……由此可见,幸福是一种与期望值有关的感受,期望值越高,幸福指数越低。”读罢小说《幸福门的金钥匙》,似乎看到在风轻云淡的午后,作者蔡毓芳老师正微笑着叙述自己一生的传奇经历,语气平静,仿佛在讲述一个久远的故事。

    待她缓慢地走到扶椅前,慢慢坐定,原本以为她会以一个苏杭女子的细腻来委婉表达对北京干冷天气的不适,蔡毓芳老人的第一句话居然是:“我真的非常高兴和像你这样的年轻人聊天,年轻真好!”至此,我似乎看见书中那个少年时代的家梅(小说中以作者为原型的女主人公),扎着一对俏丽的小羊角辫,拿着自制的长“网拍”去粘蝉的情景,心中不禁微微一笑。

    小说《幸福门的金钥匙》叙述了主人公家梅在风华正茂时遭遇命运残酷的一击———因工伤失去左膝以下的肢体,从而由不可抗力带来了一系列生活上的困窘;除此之外,由于特殊年代的特殊情况造成了日后以家梅、立民、一清为代表的50年代大学生跌宕起伏的生命曲线。

    在这本讨论什么才是幸福的书中,既有我能够感受到的校园里嬉戏打闹的年少轻狂,又有我这个年龄所不能感知的、面对命运的无力感和抗争态度。或许是因为阅历过浅,合上书,依然无法想象一个频受命运打击,却依然笑对人生的家梅,是凭借什么样的精神力量一步步渡过难关,依旧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态度。

    当我走进蔡老师的生活,似乎能够更加了解她赋予主人公如此乐观的性格的原因———她作为故事中的原型,在古稀之年,经历了命运的重重打击后,仍然能够保有对生活的热爱。喜爱烹饪和旅行的她,常常会发明一些自制的家常小菜,也常常怀抱周游世界的梦想,自己设计的服装也常常得到朋友甚至专业人士的认可和赞许(见附图)。正是因为她愿意用孩子的眼睛看待这个世界,每一缕阳光、每一滴雨水,都是那么美好。

    正如她在小说的《自序》中写道:“事实上,人们无法选择出生的时代、地域和家庭;在无法逃避或抵御的天灾面前,在还无法治愈的疾病面前,是那样脆弱无能;对绝大多数人而言,也没有能力改变社会环境,甚至人祸降临时,也只能屈从;此外,也无法预见某些偶然的人为因素。即便如此,人对自己的命运,还是有一定自主权的。”即使在最难捱的时光里,依然可以有所选择。

    德国戏剧家、诗人布莱希特曾明确地说:“命运并非机遇,而是一种选择。”而这部小说恰巧印证了这个观点——家梅因为爱国,选择了军工专业,虽然在实验事故中致残,但是她却选择了与命运抗争。为了尽快返回工作岗位,在安装了假腿之后,她很快重新学会了骑自行车。后来在怀孕的情况下,仍然坚持按时上下班,晚上如果有活动,她也照常参加。在丈夫去世以后,为了摆脱失去亲人的痛苦和实现退休后的人生价值,她选择了学习服装设计专业,并渴望开一家有特色的时装店。几经上当受骗之后,终于得到厂商的认同。在一次次的“选择——失败——坚持——成功”的循环后,一段与命运抗争的铿锵交响曲跃然纸上。

    另一条关于选择的主线即为主人公情感的抉择。一边是青梅竹马的“发小”,一边是心心相映的知己,在几经周折后,家梅仍然骄傲于当初的选择:“我庆幸自己选择了他。我没有看错人。”当家梅在医院面对自己的残腿时,曾经有过“他是否还会爱我”的疑问,但是,男主人公一清的回答是:“要奋斗,免不了要付出这样那样的代价;伤一条腿对人体功能的伤害不是太大,比伤一条手臂强多了,家梅,千万不要着急,有我和你在一起,凭你身上那许多闪光点,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这样朴实的话语,足以让现代社会许多建立在金钱、名利上的情感汗颜。

    回到正常生活说起来简单,做起来真不容易。“上下班路上一个多小时走下来,残腿又酸又疼,好腿则虚得发颤。磨破皮肉是常事,严重时还引起淋巴结发炎。紫药水成了离不开的外敷药,连席子、床单、被套也沾了光。”为了防腹泻而饿着肚子去练习使用假肢,为的就是减轻家人的负担,不等不怨、不抱幻想,唯靠自力更生、发奋图强。当生活别无选择的时候,能够做的就是一直向前。

    作为妻子,家梅为了减轻丈夫的负担,并增强自身的生活能力,出院后不久,她开始支着拐杖洗涤衣物,打扫房间,然后渐渐扔掉拐杖,争着做一切常人能做的家务,同时学习烹饪,每天变换着菜谱,包子、水饺、蒸饺、甜酒酿、肉粽子。一清下班回来,迎接他的总是妻子甜甜的笑脸和异常整洁、清新的家。虽然腿残,但是她坚强的个性、积极的生活态度、克服困难的毅力以及吃苦耐劳的美德更加鲜明。待客时的落落大方,坦诚热情,使得大难后的小家多了更多的快乐。

    作为母亲,家梅没有因为自身的残疾而放松对孩子的关心。为了“让自己的孩子也能够同别的孩子得到等同的待遇”,在孩子上幼儿园后,每逢周一早晨,家梅总让孩子骑坐在自行车后架上,推着车送到幼儿园,周六下午又这样接回来。这样的举动,内容高过形式,目的就是不想让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有“我和别人不一样”的想法。尽管母亲的肢体并不是健全的,但母爱是完整的,甚至所花费的苦心,要远远超过健康的父母们。

    与其说这是一本探究幸福、追寻梦想的小说,倒不如说是一部黑白却不失美好的电影,演绎过青春的美好,也让人回忆过辛酸和苦涩。但更多的,是对未来的热切期许,也许这本书能够带给我们的就是这种在黑夜里盼望黎明的希望。

    不管承认与否,在肯德基、麦当劳这样的速食文化下长大的一代,往往缺乏在逆境中等待希望的耐心和自制力。我们不能够理解那个红色年代人们单纯直白的思维方式,却在属于我们的这个时代里变得浮躁和功利化。这是一个需要道德回归的年代。如果我们能够对生活少一些抱怨,多一些乐观,也许会有更多的幸福来敲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