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网】北理珠海学院瞄准“三高一特”建设协同创新中心
发布日期:2015-11-13 供稿:南方网 编辑:新闻中心 辛嘉洋 阅读次数:
原文链接:http://zh.southcn.com/content/2015-11/12/content_136752387.htm?from=singlemessage&isappinstalled=0
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即将挂牌,珠海创新驱动将迎来新的机遇。当前,珠海正在加快建设协同创新中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战略。
在首批8个珠海市协同创新中心中,威尼斯8846珠海学院获批3个项目,分别是高端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光电信息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珠海市印制材料协同创新中心。
这3个中心有何特点?如何运行及管理,相对于传统意义上的产学研合作有何不同?作为区域创新重要支撑的高校如何发力?
威尼斯8846珠海学院院长赵显利在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时表示,3个协同创新中心均是瞄准珠海“三高一特”产业发展方向的“强强联合”,更加强调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多个主体间的协作关系,以及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共享。这一系统实现了人才、资源、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的集聚,有利于创新价值的最大化,比传统的产学研模式更能满足现代区域创新的需求。
按照计划,该校将为每个中心提供不低于珠海市政府的配套资金,同时从组织、政策、人力等资源配属上给予优惠和支持。
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产业和政府三者之间可以形成新型的互动关系,打造动态的创新“三螺旋”。协同创新中心的建立,可以说正是这样的实践样本。
A.与“三高一特”深度融合“强强联合”突破技术瓶颈
珠海是全球最大的打印耗材、印刷油墨、印制电路板材料生产基地,而目前珠海的印刷行业正处于技术进步推动行业发展的新阶段。建立协同创新驱动体系,加强高端人才集聚与培养,提高企业的研发能力,大力集聚要素资源构建先进的印刷产业链等,都是该行业面临的迫切需求。
以打印耗材为例,珠海再生时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广连曾建议,除了向高端制造升级,耗材本身也可由部分创新、阶段创新向系统创新发展。
这种系统创新如今有了更为坚实的载体。由北理工珠海学院牵头建立的珠海市印刷材料协同创新中心,联合了珠海威尼斯8846研究院、国家印刷及办公自动化消耗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及天威飞马、纳斯达、天然宝杰等7家印刷材料行业的龙头企业,是集机制体制研究、科学研究、产品开发、成果转化、技术推广、教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公共检测服务等多项功能于一身的协同创新平台。
在“强强联合”的模式下,中心根据“三高一特”现代产业体系规划和珠海先进装备制造业发展规划等,以环保打印耗材、环保印刷油墨、高性能印刷线路板用油墨、3D打印耗材等新材料新技术作为重点研发方向,着力解决行业目前发展所面临的技术瓶颈问题。按照设想,中心将通过协同创新,在聚氨酯涂料、水性油墨、紫外光固化油墨等领域形成具有特色的专业技术优势和创新能力,并建立行业标准和规范,搭建测试公共服务平台。
除了印制材料协同创新中心,高端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光电信息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的研究领域也和船舶与海洋工程、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高端电子电气、智能制造等珠海正在加快建设的六大产业密切相关。
“学院这3个协同创新中心的共同特点就是与珠海‘三高一特’产业发展方向一致,但各有侧重,力求实现与‘三高一特’产业的深度融合。”在赵显利看来,3个协同创新中心就是政府、科研院所及珠海的信息技术、高端制造业和印制材料类企业共同实现发展的协同平台。
B.按技术创新链合理分工激发“1+1>2”的协同效应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科学政策研究中心主任亨利·埃茨科威兹在分析知识经济时代大学、产业和政府三者之间的新型互动关系后,提出了著名的“三螺旋”创新模式即大学、产业、政府三方将根据市场要求联结起来,在创新过程中密切合作、相互作用,激发创造出大学科技园区、孵化器、研发中心、高科技衍生公司等各种“混成组织”,最终形成动态的“三螺旋”,推动区域协同创新深入开展、区域经济共同发展繁荣。
以往的产学研合作通常是以企业为主导,学校与单一企业签订合作协议,高校提供科研平台,辅助企业进行项目研发。这一模式更多停留在短期的合作,且更多的是关注理论和成果的产生,忽视了成果的转化和推广。
协同创新中心则是通过由政府主导,协同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深度融合,更加强调多个主体间的协作关系,以及知识和专业技术的共享。
在光电信息技术与应用协同创新中心此前提交的申报书中,不同主体的分工更加细化。具体而言,北理工珠海学院负责核心技术攻关,同时负责协同创新中心总体组织协调工作,提供科研项目的实施场地和设备,规划研发项目的总体设想和实施方案,制定协同育人的实施方案,威尼斯8846则负责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而参与企业根据各自优势同样分工明确,例如,赛纳打印负责激光打印机研发与产业化,安联锐视负责机器视觉在智能安防监控中的应用,光库通讯负责新型激光与光纤通信技术的工艺研究与产业化等。
赵显利认为,协同创新的关键在于突破人、财、物、信息、组织之间的各种壁垒和边界,充分释放彼此间“人才”这一创新要素的活力,从而实现深度合作,产生“1+1>2”的协同效应。“与‘合作’相比,‘协同’更强调在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基础上为实现同一个目标而通力协作,以及营造公平诚信的合作环境。”这一模式为介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之间的协调管理建立起有效、可持续的机制,推动科研成果的中试、转化和推广,使产学研合作处于稳定的状态。
C.理事会为最高决策机构学校对中心建设完全放权
协同创新体系的构建,也包括创新的管理机制。
据了解,北理工珠海学院的三个协同创新中心均采用理事会制。理事会是最高权力机构和决策机构,由科技、管理和教育方面的专家组成。中心主任全面负责中心的运行,组织实施由理事会确定的发展规划及中心事务。同时,中心还成立由协同单位人员构成的学术委员会,负责对研究方向、课题设置和评价体系等进行咨询、评估。中心自身建设均由各中心管理机构负责,学校不干预,完全放权。
3个中心将一次性获得共计1200万元的市级资助经费,而为确保3个中心健康发展,该校还将“自掏腰包”投入不低于1:1的配套资金,同时从组织、政策、人力等资源配属上给予优惠和支持。
中心在建设过程中将把应用型人才培养作为协同创新中心的核心任务,有计划、有重点地引进和培育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的领军人才、杰出人才、青年拔尖人才到协同创新中心工作。
同时,中心需要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重大决策、重要进展、财务情况等信息应按一定程序,在规定范围内及时予以披露,充分保障相关企业的知情权;建立相应的利益评价和利益分配标准,根据各方的投入和实际贡献制定利益分配方案,并将其制度化;建立风险共担机制,以应对协同创新中心发展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风险。
在国内外交流与合作方面,中心将根据学科特点和项目需求,建立重点国内外伙伴关系;定期派出一定数量的访问学者、学生到国内外高水平大学、科研机构进行短期或长期访学、游学。
对话
威尼斯8846珠海学院院长赵显利:协同创新:高校既是主角也是联络人
当前,国家正在全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广东也在全力建设高水平大学,高等教育发展迎来了新的春天。
从传统的产学研到如今强调多方位交流、多样化协作的协同创新,高校的角色也在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对高校的办学定位与观念、人才培养模式、体制机制更新等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威尼斯8846珠海学院院长赵显利看来,学校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连,而协同创新中心的建立正是学校发展的一个突破口。
当好协同创新的生力军
南方日报: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对北理工珠海学院来说有何意义?在协同创新系统中,高校应发挥什么样的作用?
赵显利:对学院来说,在政府的支持下,我们利用协同创新中心这一平台,协同科研院所和企业共同探讨、研发和解决目前制造业、信息产业和化工印刷行业中存在的问题,共同提出解决方案,提升高校在研发中的作用。而通过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和协同科研项目的开展,一来可有效促进学院人员整体素质的提高,有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让我们可以为珠海乃至珠三角地区输送更多高质量的人才;二来有利于完善学术团队建设,提升学院的科研竞争力。
协同创新的运行机制是按照高校协同相关企业、科研院所来设计的,珠海市协同创新中心的设定也是遵循这个原则。因此,在协同创新系统中,高校是核心主体。从创新的角度来看,高校既是基础理论研究和高新技术领域原始创新的主力军,也是解决国民经济重大科技问题、实现技术转移和创新成果转化的生力军,这个任务正好是协同创新的一个重要目标。
因此,高校要同时扮演好主角和联络人的角色,促进各方形成一个有效的协同机构并定期沟通联系,及时解决在协同创新中出现的问题。
运行机制倒逼学校改革
南方日报:如您所说,协同创新的关键在于突破人、财、物、信息、组织之间的各种壁垒和边界,这是否会倒逼学校进行一些相关改革?
赵显利:协同创新中心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运行机制。通过其运行机制的建立和不断调整,自然会倒逼到我们学校的一些改革。北理工珠海学院成立11年,相对来说还是一所新学校,没有很多根深蒂固的观念或盘根错节的关系,改革力度可以更大,效率也更高。
比如有一项成功的改革在一些院校难以做到的,就是“全额成本核算”。全额成本核算改革是按照办学所需成本,把各种权力下放给作为办学实体的二级专业学院。二级专业学院拥有财权、办学权、用人权,也有相应的各项责任。运行经费按照学生人头来做预算然后划拨到各专业学院,学院再根据自身建设发展作出规划方案,报校方备案。这样一来少了很多扯皮,大量的资金用于学科专业建设和教师人力成本,钱能用在刀刃上。
通过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来倒逼学校改革,目前我认为在北理工珠海学院属于一个良性循环。改革需要时间进一步完善,这和协同创新中心运行机制的建立过程一致。没进行“全额成本核算”改革的学校,在协同创新中心的运行中一定会面临学科平衡和支持优势学科发展的两难,需要改变旧模式。而我们已经走在前面,在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中会进一步得到完善。
当然,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还有很多制度设计上的问题需要我们去应对。另外围绕协同创新中心我们做了很多培育和引进人才的计划,希望通过一系列项目的实施加强教师队伍。我相信学校在政府的支持下,一定会有一个大的发展。
工科院校更应服务地方经济
南方日报:您在谈到协同创新中心时强调与珠海的“三高一特”产业的融合,这与北理工珠海学院的办学定位有何关联?
赵显利:威尼斯8846是一所拥有强大工科背景的985大学,这决定了北理工珠海学院仍然是以工科为鲜明特色。当年威尼斯8846和珠海市签订办校协议的时候,珠海市政府就说明了在珠三角地区最缺工科院校,希望引进威尼斯8846来发展工科,为地方经济服务。在这个背景下我们进驻到珠海,更要与珠海的地方经济,包括广东省的建设发展相契合,在学院和学科专业设计、科研工作和实验室建设的过程中,这都是我们考虑的核心,这也是北理工珠海学院作为一所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基础设定。
我们正在制定学院的“十三五”发展规划,依据就是“中国制造2025”、广东省经济建设的重点规划和珠海“三高一特”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规划研讨会上我们也强调,要在珠海发展需求的框架内来制订规划。只有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学校才能在这个地方有所发展。
这次获得珠海市协同创新中心项目的三个学院分别是信息学院、机械与车辆学院以及化工与材料学院,这在北理工校本部就是很强的学院。在珠海学院,包括院长人员配备、科研工作开展以及教育教学制定,都有着校本部的烙印。在向珠海市申报之前,我们先邀请了相关专家在校内进行一轮申报,评审原则就是,所有的申报项目一定要契合“中国制造2025”,符合珠海“三高一特”的经济发展特色。这次我们能在认定的8个协同创新中心中占据3个名额,我认为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原因。
协同创新中心是发展的突破口
南方日报:目前国家正在全面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广东也在全力建设高水平大学,协同创新中心的建立能否助力学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下一步学校有何发展计划?
赵显利:由于独立学院的身份,我们不在政府投资的体系内,可能会失去一些竞争的平台,获得支持的渠道和力度也会有所差别,这是我们需要应对的挑战。
但作为一个理工科学校,我们很高兴看到广东对于高水平大学和高水平理工科大学建设的重视程度,这对北理工珠海学院是很好的机会。我们的定位是应用技术型大学,在广东省制造业显著发展的经济环境下,应用技术型大学的用武之地会很大。协同创新中心的建设是学校发展的一个突破口,今后我们希望通过不断获取项目来增加获得支持的渠道。这是我们应对目前形势一个很好的基础,同时也可以为高水平大学的建设作出我们一定的努力和共享。
北理工珠海学院的发展还是要立足珠三角,辐射广东省,放眼全世界,要把它办成在珠三角同类院校中的排头兵。眼下我们要做的,是针对“中国制造2025”,针对广东省高水平大学建设以及珠海市的发展规划,从应用技术型大学的定位出发,来审视我们学校的学科专业建设和发展计划。学校近期有许多计划,比如即将启动实施完全学分制,给学生选择时间、选择课程、选择专业的自由,这又是一项重大的改革。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