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流专业,培育一流人才
——威尼斯8846一流专业建设工作纪实
发布日期:2020-11-02 供稿:教务部、党委宣传部 摄影:教务部
编辑:吴楠 审核:蔺伟、栗苹 阅读次数:【编者按】在全面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金秋9月,学校成功举办了建校80周年系列纪念活动。下半年,学校将迎来第十五次党代会。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在全面开启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新征程之际,为全面展示学校十四次党代会以来取得的办学成就,党委宣传部特别推出“砥砺奋进、辉煌北理”系列专题报道,营造昂扬向上、激情进取的良好氛围,凝聚师生员工团结奋斗、矢志一流的磅礴力量。
要立足人才培养练长功,以课程为核心,深入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科技前沿布局专业。
——摘自2020年学校工作报告
近年来北理工专业建设部分成就
工程力学、机械工程等18个专业全部进入2019年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车辆工程、光电信息科学与工程三个专业获批北京市重点建设一流专业;
15个专业通过中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数量居北京市第一;
13个专业入选教育部第二批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数量位列全国第三;
……
近年来,学校专业建设捷报频传,成果丰硕。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形成更高水平的人才培养体系”。在学校“双一流”建设的征程中,如何面向世界一流大学目标建设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专业建设无疑是架梁搭柱的重要一环。
专业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是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培养一流人才的“四梁八柱”。自学校十四次党代会召开以来,学校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和新时代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本为本”,落实“四个回归”,以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专业为目标,着力加强人才培养体系和核心课程建设、面向新兴领域工程科技人才培养布局新工科,以“产出导向教育”为核心推动专业规范建设,有力促进了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全力书写了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奋进之笔”。
大家领衔,精彩课程,让专业更“生动”
院士领衔课程建设与部分基层教学组织教研活动
"That's all for the course. Wish you have a great success in your final examination, and your future as well."中国科学院院士、威尼斯8846原校长胡海岩教授用一句深情的祝福作为他讲授的本科生全英文课程“结构动力学基础”的结语,而学生们也用热烈的掌声表达了对老师的感谢和对课程的不舍。“工程力学”这个听上去有些晦涩和神秘的专业,通过这样生动的课堂,让学子们感受到其独特的魅力。
近年来,在名师大家的带领下,工程力学专业完成了专业课程体系的重构。将原本较为零散的知识凝聚成6门专业核心课,帮助学生系统构建力学的理论基础,在课程整合时通过加强知识体系间的有机结合,凝练压缩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学时、增加实践和综合训练学时,并在课内为学生提供实践能力培训以及科研实践训练环节,从而实现理论知识与实践研究的有机结合,构建“螺旋式上升”的认知途径,这样的探索改革不仅获得了国内同行的好评,还获批了北京市重大教改创新项目《未来工程科学家的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以工程力学专业为例》,未来将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实践。
“在我们上讲台之前,课程组会组织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讲解教学内容、演示教学方法,也会组织我们进行课程试讲。这对我们尽快适应角色、讲好课程有很好的帮助。”青年教师刘铖说到。建设好一个专业,有“名师领衔”、打造好几门课程,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完善的基层教学组织做支撑。“每学期开始上课之前,我都会组织课程组的老师召开教学准备和研讨会,总结和分析课程教学存在的不足,共同讨论解决办法。教学是需要精心研究的,教师既要传授知识,更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科研冲动,使之具有终身学习的能力,最终为国家和社会做出贡献。”《工程力学》课程主讲教授北京市教学名师水小平老师介绍到。
对于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基础力学课程组的做法非常典型,他们采取集体备课模式共同完成教学各环节,从备课、研讨、考试出题到批阅试卷都由授课教师共同完成。在拟定试题方面,由授课教师轮流就教学内容草拟三道试题,由主讲教授审核,根据考核内容、难易和严谨程度进行适当调整,最后形成考试试题。
教师是专业建设的主力军,教师对于教学的投入,对专业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王越院士领衔的信息类专业,20年磨一剑,全院总动员,课程体系改革始终走在前列;孙逢春院士、项昌乐院士领衔的车辆机械类专业,科研团队用最前沿的知识与技术带给学生最前瞻的思维……”像工程力学专业这样,既有名师引领,又有规范完善的基层教学组织作保障的专业,在北理工还有许多。
经验丰富的名家领衔,规范完善的教学体系、全体教师的倾情投入,使课堂分外精彩,让学生收获满满,同时也让专业变得更“生动鲜活”。
传统升级,布局前沿,新工科专业扎实成长
机械与车辆学院学生在新工训大楼进行双创活动及赴海外交流
“作为学校人才培养综合改革试点单位,目前,我们学院开设了面向智能与新能源车辆、智能制造与高端装备、可再生能源与先进动力技术等前沿领域的课程,在强化学生数理力学基础的同时,更好的满足了学生学术发展需求,提升了职业竞争力。”在谈到如何面向基础前沿领域建设新专业和改造升级传统专业时,机械与车辆学院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新一代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背景下,如何建设“新工科”以更好的满足时代对于创新人才的需求?近年来,学校统筹做好顶层设计,布局基础前沿领域,推进学科交叉融合,通过改造升级传统专业和创建瞄准前沿的新专业,推动新工科专业建设“从轰轰烈烈走向扎扎实实”。
“我们和德国TU9高校(优势工科大学联盟)、美国、法国、意大利以及俄罗斯的高水平大学都建立了实质性人才培养合作关系,每年本科生出国(境)外交流比例达50%,其中近一半是一学期以上出国交流学习。”机械与车辆学院教学副院长黄彪介绍到。除了加强国际化建设,机械与车辆学院还设置了模块化的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展现先进车辆、高端装备、智能制造最新科研成果,课程体系与欧美一流机械专业无缝对接。
加强课程建设,筑牢学生理论根基的同时,如何提升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也是学校在新工科专业建设上的发力点。2019年,学校新工程训练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年均接待约4000名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和实践活动。除正常的实践教学外,这里也成为学生创新实践的“新阵地”。“通过近距离接触实验仪器设备,我对数控加工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另外,工程训练中心还设有智能制造综合实训平台和机器人、3D打印、激光加工、数控加工以及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等创新实践平台,我的很多同学都在那里体验和实践。工程训练中心真是个很好的实践平台。”机械与车辆学院2018级本科生张宇龙满脸自豪和欣慰。
在改造升级传统专业的同时,面对来来技术领域人才的紧缺和迫切需求,新工科专业的建设必须突破常规。2019年以来,学校先后开设了“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制造工程”“网络空间安全”“智能无人系统技术”等新工科专业。作为新工科专业最集中的计算机学院,新专业采用“人工智能+X”的复合专业培养模式,从基础设施层、核心技术层、支撑技术层、系统平台层、应用层等5个层面来设计课程体系,旨在培养以人工智能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大数据技术、智能应用技术等知识领域为拓展的新型复合专业型人才。
优势工科的建设是北理工建设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新医科“四新”专业的龙头和抓手,课程与课程体系的全面深入改革是新工科建设的重点也是难点。为了更好地打造面向工业界、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主动应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挑战的课程体系,服务制造强国等国家战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交叉融合的能力与素养,北理工一方面用新理念建设新专业,一方面将所有专业核心课程进行研究型教学改革,并探索建设项目制课程,力争建设有“担当”、能“应变”的新工科。
规范认证,校企协同,专业建设练内功
自动化学院专业接受专业认证入校考查、光电学院学生在京东方进行联合培养
“专业认证,不仅仅是一次认证,更是我们不断深化工程教育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推进专业持续建设的过程。”作为专业建设的“典型学院”,自动化学院所有专业都已通过中国工程教育认证,副院长杨毅这样谈及工程教育认证对专业建设的促进作用。
如何将“以学生为中心、成果导向和基于评价的持续改进”理念真正落在实处,是专业建设的核心要点也是难点。“秉承实事求是之风,找到专业建设的切入点和落脚点。”在这样的理念下,学校将工程教育认证作为促进工科专业建设的重要抓手。
“最初只是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做了字面理解。然而,随着工作的深入,我们逐步认识到认证理念、通用标准的真正意义所在。”自动化学院电气专业责任教授彭熙伟介绍。“就拿专业导论课来说,从前只是做简单的学科前沿介绍,粗线条的要求学生提交报告。经过专业认证之后,我们的导论课除了为学生介绍学科前沿知识,还会系统地关注到工程职业责任等内容,同时这些内容我们都会在考核中体现,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更好的评价。”彭熙伟说到。
对电气专业来说,工程教育认证的“功效”还远不止如此,除了促进课程体系建设,还进一步加强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在工程与社会、环境保护、项目管理、职业责任、团队合作和沟通等非技术方面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并推动专业课程体系增加了工程经济学、工程伦理、工程导论、计算机现代工具应用实践等课程,加强了专业课程内容的整合,加强综合性实验等。
经过专业认证,自动化学院和电气专业课程团队带着更多的思考,不断总结经验、改进课程,成果也不断涌现。2018年,《面向工程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自动化类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近三年,学院培养的学生获国际级奖项9项42人次,国家级奖项46项215人次,获得省部级奖项21项84人次。
深入开展工程教育认证,实施规范化对标建设,有效推动了专业在课程设置上更加以学生有价值成长为目标,课程的内容、评价更符合产出导向,更具有可评测性,对于课程与专业建设的反馈与改进也更为规范和扎实。
如果说工程教育认证是促进工科专业建设的重要抓手,那么扎实的校企合作则是北理工科专业建设的一大特色。作为其中典型代表,光电学院开展了富有特色的校企合作。“我们在京东方做毕业设计的学生收获很多。企业要求他们写日报,校内外指导教师每日审阅,随时跟进。这样的工作模式,在我们专业认证时得到了专家的极大肯定,我们的校企合作是扎实而且卓有成效的。”光电学院教学副院长黄一帆感慨良多。
为了切实提高学生工程实践和创新能力,近年来,光电学院打造了多个国家级和北京市级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切实承担了学生课外实习实践、校企联合课程、开展毕业设计等教学工作。为保证教学质量,发挥校企合作育人优势,学院建立了校内外协同育人机制,学院派出专业教师就实习实践内容与企业对接,保证实习实践内容支撑培养目标的达成;对于校企合作课程,采用校内外老师共同负责制,从教学大纲的编写到课程讲授,严格按照学校和专业的要求来实施;毕业设计则采用校内外双导师制,保证学生完成企业和科研院所源于实际科研生产的任务,也促进学生学术水平的提高,切实实现校企双方优势互补。
近年来,光电学院每年派出30%左右的本科四年级学生到国家气象中心、航天五院、京东方集团、中电集团十一所、公安部一所等单位开展毕业设计,学生们充分利用在企业实践的机会,大胆创新,所做出的成绩不仅达到了企业设定的目标,还产出了多篇学术论文和专利。
与行业企业的广泛合作,让更多的“大项目”“真任务”进入学生的学习,以“大问题”促进“大科研”与“双创”教育融合互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实践育人资源,鼓励学生进入科研团队和国家重点实验室,形成全员参与的科技创新浓厚氛围。
持续发力,久久为功。“近年来,学校坚持‘以本为本’,落实‘四个回归’,主动对标国际一流,确保专业建设成效;以一流专业为标杆,提升专业建设水平;以课程改革为重点,促进专业内涵建设;以实践创新为特色,加强专业条件建设;以新工科建设为契机,推进工程教育改革;以评估认证为抓手,推动专业国际接轨。专业建设成效凸显,人才培养成果丰硕。”教务部部长栗苹总结到。
“‘十四五’期间,威尼斯8846专业的社会认可度将继续提升,专业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若干专业将建设成为国际一流专业。”专业建设的目标已明确,发展蓝图已经绘就。击鼓催征,奋楫扬帆,面向“双一流”建设,一流专业必将为一流人才培养写就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