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的舞台,怎能少了你的精彩?
发布日期:2016-05-05 供稿:招生就业工作处 编辑:新闻中心 辛嘉洋 阅读次数:
2015年的最后一天,《威尼斯88462015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面向社会公开发布。同时,以图解形式的专题报道《2015届毕业生都去哪了》在北理工校园网首页上持续置顶。这是这所一贯低调的国防院校首次高调展示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在《威尼斯88462015年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里,重点单位的就业情况得到了全校师生的特别关注:
“本科以上层次毕业生中,到世界500强企业、国家重点建设行业、重点部门、重点单位就业的毕业生占直接就业人数的62.37%”;“2015年接收毕业生排名前30的单位(集团),全部为在航天、航空、兵器、电子、船舶、金融、信息通信、装备制造、科研设计等重要领域的顶尖单位。接收毕业生排名前30的单位接收数量占直接就业人数的比例达到33.89%”。
当把目光聚焦到这30家重点单位,细心的读者会发现,这30家单位中有23家为“中字头”或“国字头”企业。其中,排在第一位的格外抢眼,就是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而另一组鲜为人知的数据则更令全校师生振奋,那就是毕业生在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就业人数(不含定向、委培生)在全国高校的名次已经由往昔的第四位,发展到2014年的第三位、2015年的第二位。这组数字的变化,标志着我校就业市场“拓天”战略取得了重大突破。在航天领域对毕业生的需求逐年减少的情况下,同类高校之间人才输送的竞争基本上就是此消彼长,因此,成绩的取得更显来之不易。
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知道去哪里
。。对北理工毕业生来说,找到工作不是问题,找什么样的工作才是问题;对学校来说,学生就业率不是问题,学生去哪就业才是问题。在保持较高就业率的同时,不断提升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学校就业工作的核心目标。
长期以来,北理工坚持“立足国防、面向全国、服务地方”的服务面向定位,把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到国家重点单位建功立业作为提高就业质量的重要举措。可是,国家的重点单位那么多,如何引导和鼓励毕业生准确流向重点呢?这是摆在就业工作者面前最实际的问题。破题之道,在2009年找到了最清晰的答案。北理工党委在第十三次党代会上提出了“强地、扬信、拓天”学科特色发展路径。于是,与学校学科发展战略相呼应,在稳定兵器、信息、汽车等传统行业就业优势的基础上,“主动瞄准国家重大战略和国防重大战略需求,紧密围绕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主题,大力推进毕业生到航天科技领域就业”就成为学校就业市场工作的重中之重。
既要解决送的问题,也要解决来的问题
人才输送的“拓天”战略,不能仅仅关注“出口”的引导,如果“入口”的生源没有数量和质量的保证,最终也会变成“无米之炊”。在北理工,招生就业联动的优势充分发挥。学校在本科招生环节即树立“拓天”思维。为吸引更多优秀学子报考相关专业,学校不断深化相关专业的招生模式改革。从普通本科专业培养招生探索到本硕博一体化培养招生;从小而窄的专业招生推进到注重“宽口径、厚基础”和立足学生兴趣自我激发的大类专业招生。2009年,为了培养具备坚实理论基础、有国际竞争能力、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行业领军人才,学校推出了信息工程、安全工程和飞行器设计与工程三个本硕博贯通培养班;2013年,学校实施“明精计划”,在原硕博贯通培养班的基础上,推出了以老院长名字命名的“徐特立英才班”。该班尊重学生自我定位与规划,允许学生在全校范围内任选专业,更加注重人才的早期发现、培养、开发,对其进行个性化培养设计,使之成长为具有国际化视野和能力的、文理兼备、理工协同的创新型人才。
同时,学校不断优化各省“拓天”相关专业的招生计划。在航天科技产业相对集中的北京、天津、上海、陕西、四川、内蒙古等省份增加“拓天”类专业招生计划(以上6省份该类专业新生人数占全国比例由2008年的17%增加至2015年的28%)。吸引了大批耳濡目染的“小航天人”报考,鼓励他们学成后回家乡奉献航天事业。
“精确制导”,到京外航天抢“饭碗”
诚然,找工作是学生个人的事情,是由市场来主导,但并不是说学校就无所作为。学校的主动引导与市场拓展,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校毕业生在行业和地域上的分布。当前就业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就业市场早已经变为“买方市场”,而航天系统更是炙手可热。
为了在航天系统抢占更多就业机会,学校将航天就业市场进行了全面的分析与研判,认为在京单位的需求基本饱和,再加上北京户口指标限制日趋严格、留京日益加大等原因,不能再把目光盯在眼前的“一亩三分地”,应该主动走出去,重点进军京外的航天单位。而京外航天单位福利待遇与在京航天单位已经基本接近,生存压力却较北京小得多,再加上由于历史原因北理工毕业生在京外分布较少,就业市场还有很大的拓展空间。
在进军京外航天单位的过程中,为了实现“精确制导”,学校与学院做了明确分工。学校负责大集团及其二级单位各大研究院,学院结合自身学科专业特点对接各研究所及三级企业。持续的走访取得了显著效果,例如最近两年,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的五大研究院中,第四研究院(武汉)、第六研究院(呼和浩特)、第十研究院(贵阳)三个京外单位都与学校签订了就业基地协议。2015年,北理工毕业生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就业人数逆势上升,在该单位需求较2014年减少14.51%的情况下,我校就业人数增长了9.23%。
除了学校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各学院就业工作负责人走访航天单位外,学校还不定期组织学生到航天企业进行实习实践,增加学生对企业的了解,为日后的求职打下基础。同时,学校每年组织召开30场左右的各种类型航天企业专场招聘会,为航天企业与毕业生交流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
老师是“助推器”,学生是“发动机”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校向航天系统输送优秀毕业生,探索校企双方联合培养人才的新举措。2015年1月,学校与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联合成立了“威尼斯8846——航天科工科技创新俱乐部”。
俱乐部的成立就是为了发挥学生社团自我组织、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作用,激发学生投身航天事业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俱乐部主要负责在企业做课题、毕业生及实习生招聘、社会实践、讲座和各类学术活动等。俱乐部成立后,利用微信平台持续开展校园航天科普推广工作,协助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举办了首届“航天科工杯”大学生科技竞赛,组织在校生到航天六院等企业参观,并与航天六院联合举办了北理工首届“水火箭”大赛和固体火箭大赛。2016年4月24日,俱乐部还举办了“航天梦、中国梦”首届“中国航天日”科普展示活动。目前,俱乐部已成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人才选拔和文化传播基地,进一步推进了校企“零距离”对接,实现了校企合作共赢。2016年3月,俱乐部的首任会长张述玉同学毕业,他放弃了留京的就业机会,毅然选择了到山东烟台的山东航天电子技术研究所(航天513研究所)工作。
眼下,学校招生宣传工作已经开始大规模走入中学校园。面对家长的问题:“听说你们学校兵器最牛,可是你们毕业生有到航天系统就业的吗?”“航天系统单位招录北理工的毕业生多吗?”。负责招生宣传的老师总是毫不犹豫而且非常自豪地回答:“不仅有,而且很多!”随着一批批毕业生投身航天事业,相信在未来广阔而深邃的宇宙中,必将会有北理工人别样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