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健全基础科学 研究评价体系
发布日期: 2020-03-19 供稿:经济日报
编辑:吴楠 审核:刘晓俏 阅读次数:原文标题:加快健全基础科学 研究评价体系
原文链接:http://paper.ce.cn/jjrb/html/2020-03/19/content_415012.htm
强大的基础科学研究能力,不仅代表了一个国家未来的创新潜力,同时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原始创新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把我国建设成为科技强国的重要基石。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加速演进,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普遍强化了对基础研究的战略部署,全球科技竞争不断向基础研究前移,一些基本科学问题孕育重大突破。经过多年发展,我国基础科学研究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与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要求相比,短板依然突出。补齐这一短板、强化薄弱环节,迫切需要健全基础科学研究评价体系,鼓励培养更多顶尖人才和团队,从而全面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在新一轮全球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近日科技部等5部门印发的《加强“从0到1”基础研究工作方案》强调,要“建立有利于原始创新的评价制度”,这为解决我国基础研究缺少“从0到1”原创性成果的问题提供了重要支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尽快健全完善基础研究评价体系,并对此进行科学规划和深入思考。
(一)
科研评价是基础研究创新活动的风向标,健全的科研评价体系不仅能有效提升我国基础研究创新能力,也能为管理部门提供及时有效的科研发展信息。可以说,进行基础研究创新评价体系设计是促进生产力水平提升的重要环节。基础研究的主体包括大学、科研院所以及企业,以下统称为“创新主体”。为了充分发挥基础科学研究评价体系对创新主体的重要引领作用,需要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是处理好基础研究评价指标设计过程中成果价值与外显指标的关系。创新主体应以创新为导向。基础研究任何原创成果的价值都要根据其自身的创新性、前沿性、实效性及未来发展潜力进行判断。创新成果的评价不能简单用数量和表格数据等外显评价指标进行判识,也不应只参考科研成果当前的知识价值,而要把成果的创新程度和潜力价值放在重要位置来考察。
二是处理好基础研究评价过程中的原则性与创新性的关系。构建基础研究评价体系是为了激发科研工作者的创新动力,营造鼓励自由探索、支持原始创新、允许失败的良好科研氛围。基础研究评价不能僵化地遵循行政原则及侧重于科研管理的规范,应不断进行动态调整和实时更新,以适应创新规律,更好推动学科发展和学术生态环境建设。
三是处理好基础研究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国家战略需求、学术思想、创新主体理想规划等的关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步入对基础研究成果需求的密集期,建设世界科技强国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这对基础研究提出迫切需求。因此在科研评价体系构建过程中,应进行多层次多角度设计,既鼓励科研工作者研究领域主动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也为相关学科领域进行原始创新提供广阔空间。
(二)
健全基础研究评价体系的体制机制,可以从四个方面入手:
一是以贡献度、开放度、创新潜力为导向进行基础研究创新评价体系总体设计。基础研究是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先导和源泉。基础研究创新评价体系总体设计应以贡献度、开放度、创新潜力三个维度为导向。贡献度主要体现基础研究某学科目前现状与未来发展对国家(区域)战略的知识支撑;开放度主要体现创新主体与国内外大学、产业、行业的合作状态和交流程度;创新潜力主要体现创新主体基础研究的优势、特色、未来发展潜力及跨学科合作机会。从以上三个维度进行基础研究创新评价体系总体设计,推动我国原始创新能力实现高效高质提升。
二是将科研质量和创新成果转化能力纳入基础研究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基础研究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应主要考察“质量”,强调原始创新成果的前沿性和国际影响力。同时还应考虑将“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及与社会实际需求匹配的能力”纳入评价体系之中,考察部分基础研究成果是否解决“关键科学问题”、是否有支撑“应用领域的核心技术”。
三是优化参评人员结构,扩展同行评议中评委专业领域。基础研究评审专家中应扩大同行评议的专家范围。考虑到基础研究创新成果对不同行业发展和不同领域都可能有贡献作用,因此基础研究原创成果的评鉴应由多层次多领域的专业人士共同参加,参评专家不仅由本学科的专家组成,还应根据参评创新主体的目标定位,邀请技术人员、跨学科研究者、科研成果应用者、企业家等共同参加,使基础研究部分成果与创新应用更加紧密结合。
四是坚持同行评议与科研创新成果计量相结合。健全基础研究评价体系,关键是要树立正确的评价导向。一方面,要鼓励高校科研人员发表高水平、高质量、有创新价值、体现服务贡献的学术论文,在国际学术界发出中国声音;另一方面,不能简单以SCI论文相关指标来判断创新水平,而应通过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让评价更加突出科学精神、创新质量、服务贡献。在这一过程中,既要针对不同类型的科研工作,提出各自评价的侧重点,明确论文在其中的不同权重,还要完善学术同行评价,引导评审专家负责任地提供专业评议意见,并倡导建立评审专家评价信誉制度。要通过规范评价评审工作,大力减少评估评审事项,实行代表作评价,并遵循同行评价原则等,形成同行评议与科研创新成果计量相结合的科学评价体系。
(作者吴杨单位:威尼斯8846)
分享到: